首頁>史記·資政>新曙光新曙光
我的航空報國夢
20世紀70年代在北航研制新機成功后合影
王祖滸先生畢生致力于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事業,曾任航空工業部發動機管理局局長、中國輕型燃氣輪機開發中心主任,經歷了中國航空發動機發展的每一個階段。
他生于1925年,1948年畢業于廈門大學航空工程系,2015年去世,享年90歲。本文是他的遺稿節選,展現了他一生中與航空航天相關的幾個片斷。從中,我們不僅可以深刻體會到中國航空工業起步階段的艱辛,也可以感受到老一輩中國航空人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
難得的機遇
1942年,我正在讀高中一年級,日軍發動了浙贛戰役,我家被迫逃難到福建省建甌縣。當時戰爭頻仍,我們躲避的防空洞也被日機炸中,剛剛沖出防空洞,身后的房屋已燃起了大火,連同防空洞一起被燒毀,我僥幸撿回一條命。
當時,省立福州高中遷移到沙縣,我進入福高插班高二。福高是福建省最好的中學,學習管理嚴格。1944年夏,我高中畢業,走投無路之際,福州高中因我學習成績優異,保送我進入廈門大學讀書。正好廈大新開辦航空工程系,與我的愿望相符合。
航空發動機為航空飛行器提供所需動力,是飛機的心臟,是高科技的突出代表,被譽為“工業與科技之花”,這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航空發動機專業,我迫切希望學習和掌握這項高難學科,為圓自己的飛機夢邁出了第一步。
日寇繼續侵略,占領了福建省福州和廈門兩個港口城市,廈大遷到山城長汀,學生宿舍在一座小山頂的土地廟中。后來,日機連續轟炸長汀,我們的宿舍和薩本棟校長的住房也曾被炸中。隨后,日寇占領整個京廣線,將我國東南地區與西南內地隔絕。
抗日戰爭發展到關鍵時刻,美軍飛虎隊在我們宿舍的山下修建飛機場———成為東南前線基地,駐有當時最先進的P-51戰斗機,每天起飛去轟炸日寇占領區,并派運輸機溝通與西南內地的聯系。
此后,日寇飛機便再也不敢來轟炸了。這使我深感飛機的威力和重要性,更加熱愛飛機,并更加堅定了我刻苦學習的決心。
1948年,我大學畢業,正值國民黨統治時期,國民黨空軍招人,我不愿去,想去民航卻因沒有背景去不了。只能回到浙江老家,在家鄉當了義務小學教員,以回報家鄉對我年幼時的養育。
1949年6月,上海解放。上海市軍管會空軍部登報公開招考有一技之長的知識青年。我立即赴滬報名應考,發榜時我名列第一。
經過空軍部學習大隊短期培訓后,我被分配到上海市軍管會空軍部航空工程研究室發動機專業組當技術員,幸運地加入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行列,并且邁入新中國建設航空工業的隊伍,十分興奮和高興。
后來才得知,研究室就是招考大批知識青年的單位,是為了落實黨中央建設航空工業而準備技術力量,由上海地下黨聯絡技術人員和從國外回國的愛國技術專家如:徐舜壽、陸孝彭等人。
1949年底,中國空軍正式成立。研究室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航空處航空工程研究室,從上海遷到南京。我當時的工作是為杭州筧橋航校編寫教材。同年,我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950年春,研究室分為兩部分,黨、團員留在空軍,其余人員歸重工業部,在南京待命。我被分配到南京空軍21廠發動機車間當技術員,任務是修理美式的R-2800和蘇式АШ-82發動機,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真實的發動機。
1951年4月,新中國航空工業建設正式開始,航空工業局在沈陽成立,南京空軍21廠移交給航空工業局(簡稱航工局),后稱511廠。6月,我赴沈陽航工局報到,被分配在生產處修理科當技術員,處長徐昌裕同志主管120廠,我在南京學到的技術正好用上。自此我正式加入建設新中國航空工業的隊伍。
1952年春,航工局從沈陽遷至北京,由重工業部轉歸新成立的第二機械工業部(國防工業部)領導。航工局成為第四局,局長由趙爾陸部長兼任,油江副局長分管發動機。這個領導集體為新中國的航空工業建設嘔心瀝血,無私奉獻了畢生精力,他們堅持原則,勇于創新,艱苦樸素,作風民主。我長期受到他們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得益良多。
遷京后,我被任命為第二生產處生產科副科長,吳大觀為副處長。主管組織指定的發動機生產技術業務,經常到生產企業了解生產基地情況,及時反映,綜合提出改進工作的參謀意見,幫助企業解決困難以加速航空工業的建設進程。
編輯:曾珂
關鍵詞:北航研制新機 航空 航空報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