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天價”亂象呼喚旅游市場禁入機制
每斤娃娃魚售價達1500元,一條3.3斤重的娃娃魚總價近5000元。近日,有游客在桂林市一家普通餐館遭遇“天價娃娃魚”,在民警調解下,游客最終以1500元價格買單“了事”,此事引發熱議。從“38元一只青島大蝦”,到哈爾濱的“398元一斤鰉魚”,再到此次“天價娃娃魚”事件,“天價”現象可謂層出不窮。(4月24日新華網)
一條固執的“魚”,如果起底各地旅游市場,估計真能發現其“逆著洋流一直游到底”。旅游市場的“天價”事件,就像人潮涌流后的漫天垃圾、就像擁堵高速上化身停車場的應急通道——成了每年節假日之后,媒體季節性曝光的例牌大戲。
無良商家一錘子買賣、只宰“外地客”,消費者人生地不熟,舉證難、維權難,地方監管睜眼閉眼,不作為、遲作為……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旅游市場的叢林法則就成了拖棚歹戲。講真的,所謂“天價”亂象,并非這幾年才蘊蓄發作,不過是因為媒體監督更為成熟、商業市場的遮羞布越發透明,常年如是的“行情”,才得以起底在鎂光燈下。
法治愈發剛性,亂象越發分明。
在不少旅游熱點城市,“天價”亂象已然成為嚴絲合縫的“高端產業鏈”:有設計騙局的,有掮客做套的,有貫徹執行的,有武力威嚇的,有權力添堵的。分工越發精細,環節越發繁雜。在“天價”分肥的利益鏈上,顯然不只是你看得見的那個臭名昭著的商家而已。因此,某種意義上說,事發后指望地方監管痛下殺手、做好常態工作,只能說,邏輯很理性、落實很天真。監管還是那個監管,制度還是那些制度,除非地方要員“親自批示”,大多“天價”案例基本也就點到為止——甚至,屢屢有事發后不光彩的危機公關故事傳出。于此語境之下,靠監管來終結天價亂象,恐怕更多還是件“長遠而言”的事。
比如桂林的這次“天價”事件:工商部門資料顯示,涉事餐館為個體工商戶,登記名稱為“秀峰區江邊美食坊”,經營核準日期為2015年7月3日。然而記者調查發現,2015年8月10日涉事餐廳曾經被媒體曝光收取“天價餐費”,當時餐館名字是“河畔美食坊”,此后餐廳改名“江邊美食坊”。也不是沒出過事,也不是沒被盯上,不過,換個江湖花名再出來耍“天價”把戲,真真“又是一條好漢”。如果“天價”事件后,故事的主角就像“打地鼠”游戲一樣打而不絕,市場環境又寬縱了其違法牟利的行徑,短期來看,整治也只是“緩釋”。那么,為什么不能對這類餐廳經營者實施“終身禁入”的懲戒呢?
證券市場可以“終身禁入”,新食安法也設置了“行業終身禁入制”,山海關等5A景區還能被“摘牌”,那么,面對旅游市場“天價”難絕的現實,對嚴重擾亂市場法制環境、損毀地方形象、戕害消費權益的個別經營者,祭出“終身禁入”旅游市場及餐飲行業的罰單,恐怕也不算下手太狠吧。市場就要有市場的規矩,罰則就要有罰則的“準星”,如果“天價”事件后,僅僅道歉或賠償、還不如“快遞小哥”的老板硬氣——市場監管的“假牙”,又能嚇唬得了誰呢?(鄧海建)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天價娃娃魚 天價 亂象 旅游 禁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