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2015年度報告發布
三、 科技體制改革有了系統清晰“施工圖”
2015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從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科研體系改革、人才培養激勵等10個方面,提出了32項改革舉措、143項政策措施,涉及40多個部門和單位。它為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畫出一張措施有力、脈絡清晰的“施工圖”。
這次改革在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上有一個很重要的轉變,就是由原來的選擇性支持變為普惠性支持,比如提出對企業創新投入方式以普惠性財稅政策為主,更加符合國際規則。《方案》以臺賬形式,明確每一項改革任務的具體成果、牽頭部門和完成時限。
四、 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全面開花
2015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1年來,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全國大型科研儀器數據庫,目前已入庫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達6.7萬臺(套),總價值超過1100億元。統一的網絡管理服務平臺已基本建成,已逐步將分散的儀器設備納入統一的平臺進行管理。通過平臺支撐查重評議,2015年減少中央財政大型儀器設備重復購置經費達32億元。
五、 多措并舉強化服務功能推動“雙創”
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批有效滿足大眾創新創業需求、具有較強專業化服務能力的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業服務平臺;創新創業政策體系更加健全,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全社會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更加濃厚。
我國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投引導基金和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總規模超過1000億元。啟動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已設立3只創業投資子基金,并啟動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首批16個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地區累計增加中小企業科技貸款1.2萬余億元,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對科技型企業投資超過7000億元,2015年全國專利質押融資額突破500億元。
問題篇:創新驅動依然任重道遠
2015年,我國自主創新事業取得了很多成績和突破,但也存在許多不足。面對國內外復雜嚴峻的局面,面對經濟下行和三期疊加的壓力,我國要順利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就必須正視當前自主創新所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破除各種制約創新能力提升的障礙。
一、 科技成果轉化不暢,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待加強
多年來,社會上一直存在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評價,科技成果轉化通道不暢,“最后一公里”問題仍然突出。如果僅從研發經費支出比例和發明專利比例來看,我國企業已經成為市場主體,在自主創新中發揮決定性作用:2015年,我國研發支出中企業占比77%;我國企業獲得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的60.5%。
但橫向分析相關數據,就會發現企業這個創新主體“大而不強”,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大量專利未有實質應用。2015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GDP之比)為2.10%,與發達國家3%-4%的水平相比仍有較明顯差距。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更低,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約占銷售收入的0.9%,而發達國家企業的這一比例平均為2%。
二、 人才隊伍大而不強,積極性創造性有待激發
2015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數和研發人員總量繼續穩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人均產出效率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高端的創新型人才仍非常稀缺,人才隊伍大而不強。
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依然是目前中國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現行教育體制重視知識傳承、輕視科技創新,重視標準化教育、輕視個性化教育的局面依然存在,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較強的趨同性,不能全面滿足社會對專業化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我們對人才的評價機制還不夠完善,論文導向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分類評價制度還未全面落實。我們對人才的使用機制改革如打破人才流動障礙、允許科技人員帶著成果離崗創新創業等,還有待事業單位崗位管理制度、社保轉移接續政策等相關配套政策的銜接落實。
三、 創新地域差距明顯,協同創新機制待探索
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創新主體功能定位不清、活動交叉雷同、整體效率不高等問題,亟待建立高效的協同創新機制。
在環節協同上,科學家的研究停留在知識創新階段,企業家的技術創新主要限于企業內的自主研發,兩者之間的聯系渠道不暢通,市場需求不能立即反饋到知識創新上,知識創新不能為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服務。
在地域協同上,據調研小組統計,我國自主創新的地域差距較大。比如2014年的研發投入強度,北京為5.95%,而內蒙古、海南、貴州、云南、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區都低于0.7%。2014年的每萬人擁有全時研發人員數,最高的是北京,達114.03,最低的是西藏,僅3.97。2014年每萬人擁有的授權發明專利量,北京最高,達10.8,上海次之,達4.79,而最低的三省區青海、內蒙古、西藏都低于0.2。
四、 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創新激勵動力需提升
當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有待加強,國民知識產權意識淡薄,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例時有發生。尤其隨著電子商務和新技術的發展,專利侵權行為呈現出新的特點,侵權人數眾多、一窩蜂式的群體侵權以及屢教不改、變本加厲的重復侵權常常發生,創新型企業普遍反映專利維權存在舉證難、賠償低、成本高、效果差的突出問題。
當前,我國創新的激勵動力不足,有待提升。在市場經濟中,只有創新收益大于創新投入的時候,創新主體才會有持續不斷的創新動力。目前,我國的各項創新激勵政策并不十分完善,沒有為創新活動提供強大持久的激勵,一些已有的激勵政策也未得到全面落實。
五、 政府職能改革需深入,科技體制改革需落實
我國科技創新管理中,政府部門越位、缺位、錯位問題并存,政府自身改革對科技體制改革起到“牛鼻子”作用。當前,我國科技創新發展遇到的諸多問題都與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密切相關。政府職能不轉變,其他方面改革就難以推進。
近幾年,我國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出臺了新的相關政策和法律,但在科技界和企業界實施層面落實還不夠。政府采購政策、融資政策以及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方面的政策等,都還存在落實不到位的問題。例如,2015年7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受國務院委托所做的“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第三方評估工作中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所調查的科研人員中,有近30%的人員反映科研成果轉化中的個人收益不大,部分單位的科研團隊成員科研收益平均值為34.7%,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不低于50%”的目標相比,有較大差距。
對策篇:謀劃創新就是謀劃未來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也是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關鍵之年。根據“十三五”經濟社會形勢和需求,今后五年,我國要確保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奮斗目標,對策何在?
一、 提升創新源頭驅動力,打造國家先發優勢
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需要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整體水平由跟跑為主向領跑、并行為主轉變。
圍繞這個目標,我們應該打造國家先發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前瞻性部署有望催生未來變革性技術的重大基礎研究,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科技項目以及國家科技計劃中,切實加強聚焦國家目標任務的應用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提出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力爭在更多戰略性領域實現率先突破。在事關國家長遠發展、國家綜合競爭實力的重大創新領域,要按照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化與成果轉化等全創新鏈部署要求,組建若干國家實驗室,提升國家科技創新源頭驅動力。
目前,科技部已論證啟動“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面向2030年在航空發動機、量子通信、網絡空間、智能制造和機器人、深海深空探測、重點新材料、腦科學、種業自主創新、健康保障等領域的目標,我國將抓緊遴選啟動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志的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盡快編制實施方案,成熟一個、啟動一個,分批次有序實施。
二、 構建產業技術新體系,增強國際競爭力
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需要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含量顯著提升,在促進經濟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發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成長起一批世界領先的創新型企業、品牌和標準。
要系統設計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制定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十三五”專項規劃,加強新時期技術創新工程的頂層設計與統籌謀劃。圍繞構筑引領型發展的支撐基點,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技術新體系,針對可持續和包容性發展的瓶頸制約制定系統化的技術解決方案,推進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國家發展空間拓展提供支撐。
要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行動,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和引導,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攻關,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布局建設一批國家科研基地,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圍繞國家重點產業發展戰略,引導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立企業技術創新對話機制,吸收更多企業參與研究制定國家技術創新規劃、計劃、政策和標準。
三、 推動“雙創”活動,厚植“雙創”文化
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需要圍繞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創新創業服務網絡,厚植創新創業文化。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報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