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賣家售假,電商平臺不能揣著明白裝糊涂
打假是個系統工程,當然不可能要求電商平臺孤軍奮戰。但作為提供電商服務的平臺,負有一定的把關責任,這是毫無疑問的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平臺服務商在提供網絡服務時,教唆或者幫助網絡賣家實施侵害商標權行為的,應與網絡賣家承擔連帶責任。今天,北京高院發布《涉及網絡知識產權案件審理指南》,對涉及網絡知識產權案件的審理進行規范。
關于電商平臺售假,到底平臺應該如何擔責,一直都有爭議。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訂之前,有觀點認為,電商平臺與“展銷會”和“租賃柜臺”性質相同,所以應先行賠償。但最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立法者認為,電商既沒有權利要求網店事先繳納押金,也沒有能力通過驗貨、審核資質等方式對具體經營者進行現實審核,如果對網絡消費糾紛采取“一刀切”,可能加重電商平臺的經營成本,扼殺互聯網經營創新。
這個觀點,也不能說沒有道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從保護互聯網創新角度出發,以最大的善意來保護電商的發展,不過,隨著越來越多電商平臺上售假案的發生,消費者的意見也越來越大。如果沒有有效的約束,且不說消費者的利益受損,電商平臺的信譽也會受到傷害。
事實上,包括阿里巴巴和京東在內的知名電商平臺,都面臨著售假的威脅。以淘寶為例,阿里巴巴宣稱在技術和人力上投入了巨大成本,云計算和大數據打假系統,能夠基本上防范假貨的泛濫。馬云宣稱,完全杜絕售假現象需要時間,同時提醒消費者,別以占便宜的心態來消費,否則,吃虧的是自己。這本身就有矛盾。對消費者來說,花很少的錢買個名牌,固然是占便宜心理在起作用,但作為電商,有沒有辦法通過包括技術手段在內的行動,來杜絕這種假貨或高仿品在平臺上寄生呢?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不錯,如果一刀切地要求,凡是電商平臺上出現售假,平臺一律擔責,這將會給電商帶來極大的維護和經營成本,不大現實。北京高院發布的這個指南,重點還是落在“明知”和“應知”這個角度,如果平臺服務商故意以言語、推介技術支持、獎勵積分、提供優惠服務等方式誘導、鼓勵網絡賣家實施侵害商標權行為的,可以認定其構成教唆網絡賣家實施侵權行為;平臺服務商知道網絡賣家利用網絡服務侵害他人商標權,未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或者仍提供技術、服務支持等幫助行為的,可以認定其構成幫助網絡賣家實施侵權行為。這個要求,一點也不過分吧?
打假是個系統工程,當然不可能要求電商平臺孤軍奮戰。但作為提供電商服務的平臺,負有一定的把關責任,這是毫無疑問的。誰把關能力強、打假力度大,誰就會占領信譽和競爭力的制高點,這將是一個試金石。對于那些敢于揣著明白裝糊涂的涉險電商,一旦查獲,必須罰它個傾家蕩產,將消費者的利益真正置于首要位置,這才會建構一個真正健康的消費環境。(肖余恨)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賣家售假 電商平臺 假貨 打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