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李章程: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2016年04月11日 09:50 | 作者:李章程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關于讀書的道理,是要不厭其煩地講、苦口婆心地講、喋喋不休地講。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只要在情在理,是可以常講常新、入腦入心的。

講道理,必須要有針對性。講關于讀書的道理,就要針對那些認為讀書不重要的看法和認識來展開。

一些人會問,古今中外、古往今來都在強調“讀書”,難道誰不知道讀書這回事很重要,很多心靈雞湯一樣的東西真有什么實質的營養嗎?一些人會問,讀書不就是獲取信息、學習知識嗎?現在網絡發達,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隨時隨地可以進行閱讀并展開互動,不一定非得要讀書啊?現在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實踐中學的知識不是來得更加直接、更加實用、更加深刻、更加牢靠嗎?有些讀書人自己也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我“十年寒窗勤苦讀”,到頭來卻還是“板凳坐冷無人知”,“知識的無力感”不是客觀存在著嗎?

上述疑問和困惑,恰恰說明了加強讀書宣傳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其原因從表面來看,是因為讀書的益處在一些人身上沒有,或者暫時沒有得到正面的體現,對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沒有帶來積極的影響。反過來說,則是不讀書的弊端在一些人身上沒有,或者暫時沒有得到負面的體現,對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沒有帶來消極的影響。關于讀書的道理,聽起來好像都能懂,但有些人的懂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所以在現實中就會疑慮重重。釋疑解惑,不能光看表面,而要追根溯源。究其根源,還在于一些人對讀書缺乏正確的認識。

讀書,首先要端正態度和認識,否則很容易望文生義、斷章取義,甚至歪曲理解。

先來看看古今中外的人們是如何認識讀書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有利于人類的文明進步,也有利于個體的自我提高,但讀書不等于個人的衣食無憂和飛黃騰達。讀書只是個人取得更高成就的基礎,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知識就是力量”,但有知識并不等于就有力量,善于運用知識、活學活用,并善于從實踐中提煉出新的知識,才是真正的有力量。“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讀書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會立竿見影,不宜功利主義。不能要求上午讀的書,下午就得用上。同樣,片面地、機械地依靠書中的個別詞句,而不用從書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問題、分析問題,也會不得要領。“氣質變化,學問深時”,讀書所得,在這個方面沒有用到,并不等于在別的方面也用不到。你暫時沒感覺到讀書的作用,并不等于讀書沒有對你產生影響,更不等于讀書無用。

為什么一到具體的分析問題、研究問題,有些人的大腦往往是一片空白,只能“雙手摁白紙,兩眼望青天”,而有的人則可以“下筆如有神”,文思泉涌、滔滔不絕?為什么有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很小的事情也會心慌意亂、手足無措,而有的人則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也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巋然不動、閑庭信步呢?原因很多,但根本上還在于讀不讀書、讀書的多少、讀書的方法和讀書的質量。而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在自我總結時仍要感嘆“如果我讀的書再多一點,一定會遠遠超過現在的成就”?這樣的感嘆,絕不是為了總結而總結,而是希望自己讀書少的痛能換來他人多讀書的醒。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馬克思說,“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科學是奧妙無窮的。”宋代詩人黃庭堅說過,“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毛澤東同志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這些話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強調要把讀書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從根本上回答了讀書的重要性。

世間萬象,本來就紛繁復雜;人類文明,從來是曲折演進。尤其在大數據時代,人們能接收到的訊息鋪天蓋地,而各種思想和觀點更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風云變幻,最需要的是戰略定力。”《大學》開篇中這樣記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越是風起云涌,越是資訊爆炸,越是“亂花漸欲迷人眼”,越要淡然清醒、保持定力。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只有多讀書、善讀書,才能做到激流勇進而又不失重心,改革創新而又強基固本。

關于應該如何讀書的問題,需要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定。這如同寫文章一樣,既有一定之規,也是法無定法。泛泛而論,有很多經驗都是可以借鑒的,但把這些經驗放到每一個具體的人身上就不一定有用,更不一定管用。“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每個人的成長經歷、知識結構都不盡相同,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也必然各有差異,盲目照搬別人的經驗,效果未必好。最為關鍵和重要的,是要試著自己去感悟、體會和總結,不斷積累自己的獨特的經驗。但拋開具體的讀書方法,有三個重要的問題值得引起重視,需要在認識上做進一步的理清。

第一,網絡閱讀與書本閱讀的關系。相對網絡閱讀快捷靈活、便于互動的優勢來說,書本閱讀確實顯得傳統。刻薄一點來說,就是顯得慢了一些、笨了一些。信息化的趨勢無可阻擋,網絡閱讀的優勢不容否定,創新的學習方法也應該大力推廣,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不能一味以速度快慢和是否便捷作為評判的標準。很多事情都像煲湯一樣,需要長時間的小火慢燉。而提高效率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不能省去必要的步驟和過程。沒有必要去爭論網上閱讀和書本閱讀誰更優越、更有效,但一定要清楚碎片化的瀏覽與真正的閱讀是有本質區別的。前者只是一個人無精打采、百無聊賴地路過,而后者則需要你忘記周圍、深入其中,與作者一起快樂和悲傷,一起奔跑和思考;前者是信息歸于信息,我歸于我,“美則美矣,無靈魂矣”,而后者則是我歸于作者,作者也歸于我,“身臨其境、形神合一”。因此,網絡閱讀不能草率地被排斥,書本閱讀更應該大力弘揚,根本上在于要倡導真正的閱讀。

第二,一般閱讀與經典閱讀的關系。這在本質上是個“讀什么”的問題,也就是如何選擇讀物的問題。我國每年出版圖書40多萬種,加上古今中外其他的出版物,用“車載斗量”來形容都遠遠不夠。在浩如煙海的圖書之間,如何選書是與讀書同等重要的問題。這和人吃東西一樣,人的飲食結構要健全,就要葷菜素菜搭配,主食副食搭配;人的知識結構要合理,也要多方攝取、博覽群書,而不能“偏食厭食”。但無論如何,經典閱讀都是不可取代的,這就好比飲食中的“主食”。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因為其經歷了歷史的沉淀、時代的檢驗,被大多數人所推崇、所認可、所接受。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閱讀相關的經典讀物都更利于掌握一個領域的基本規律、本質要求和核心要義,更利于從整體上領悟分析事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否則,僅僅依靠零碎的閱讀,僅僅只有數量的積累,很難實現認識和行動上的質的飛躍。

第三,閱讀理論與工作實踐的關系。馮友蘭先生在他的《新理學》一書中提出,哲學研究有“照著講”和“接著講”的區別。某種程度而言,“照著講”就是理論學習,“接著講”就是工作實踐。任何一種知識、理論和學說都是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實現自身的完善和發展的。讀書可以充實和豐富自我,但讀書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自我欣賞、自我陶醉,更不是為了附庸風雅、自娛自樂,而是為了付諸實踐,為了通過改造主觀世界來改造客觀世界,進而推動事物的發展。毛澤東同志指出,“真正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一種,就是從客觀實際抽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理論。”所以,一方面,要“照著講”,學習、掌握理論知識并運用于實踐,另一方面,要“接著講”,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新的理論提煉和總結。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歷史進程,無疑為我們“照著講”、“接著講”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最豐厚的土壤。

“日日行,哪怕千萬里;常常做,哪怕千萬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就要不斷端正對讀書的認識,日日行,常常做,讓讀書成為更多人的自覺行動,讓學習成為全民族的高尚品格。

(作者單位: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辦公室)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李章程 讀書 道理 認識讀書 文化進步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 亚洲国产韩国欧美在线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yw | 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不 |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另类天天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