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收藏狂人10萬張老票據串起老青島回憶
33年收集10萬多張老票據
畢連奎1954年出人,從出生后一直在團島生活,對老青島的市井生活相當了解和喜愛。說起收藏票據的愛好,畢連奎說這得從他開始工作聊起。
畢連奎年輕時在企業從事會計統計工作,由于單位離家較遠,他當時上下班都是坐火車。“現在早就沒有了,那時候叫市郊列車,從青島站發車,經過大港、四方、沙嶺莊、滄口、婁山后、女姑口,終點站是城陽站。”畢連奎告訴記者,當時車票都是那種窄條硬紙板樣式,票價2角上下,票面樣式也隨著上下站不同有所變化,每次坐車后他都把這些票留起來,久而久之養成了收藏票據的習慣,但當時只是收藏自己及家人用過的票據。
畢連奎的父親從事郵政工作,受父親影響,他從1983年起開始玩起了集郵。當時熱河路還不是集郵愛好者的集散地,青島藏友一般*****在安徽路路邊,大家相互交流手里的郵票。期間畢連奎發現,除了郵票,還有些藏友也展示交流老票據,這一發現讓他很是興奮。從此以后,畢連奎的收藏票據之路拓寬到整個青島,除了集郵市場,文化市場、舊貨市場、各地的大集都有他的身影,33年的老票據收集之路也正式開始了。
“每張票據背后都代表了一段歷史。”據粗略統計,畢連奎收集的票據總數超過10萬張,年限從民國初期一直到現在,范圍涉及市民吃穿住用行,以及各類企業事業單位的票據、報表,還有政府機關的公文,以及名人大家在青島消費的憑證,跨越青島的近現代時期。
房租收條
1951年的房租收條。抬頭寫著“今收到三月份房租”,房租金額為“八一面粉六袋半”,旁邊還有10萬的標注。青島文史專家魯海解釋,新中國剛成立的頭幾年,由于物資相對匱乏,物價也不穩定,為了保證勞動者的生活水平,當時實行以““折實單位”作為標準發放工資。“當時以米、布、油等生活必需品為標準,結合發工資當天報紙公布的物價水平,換算出應發工資資數額,目的就是為了確保無論物價漲跌,勞動者都能拿到購買同等生活必需品的錢。”魯海表示,10萬的租金相當于第二套人民幣的10元錢,當時一個工人的工資是二三十元。
春和樓老發票
時任中國顏料廠負責人陳介夫經理在春和樓宴請客人時留下的一張票據,相當于現在吃完飯結賬后的發票。票據右側是毛筆書寫的菜品及價格,左邊則是繳納的印花稅票,印章上刻著“天津路三號青島春和樓利記”以及四位數的電話號碼。據畢連奎介紹,當時的發票有個特點,印花稅票全都貼在票據正面或者背面,相當于為這次消費承擔了多少稅費,一目了然。
馬車車票
1952年的馬車車票。行程從芝罘路到東鎮(今臺東),票價600元,換算成第二套人民幣為6分錢
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發票,印章上是美國大兵被刺穿鼻子的圖案。
■心聲
用票據記錄青島歷史
畢連奎告訴記者,家人對他的這個愛好其實不太支持,一是嫌他亂花錢,二是覺得他收藏的票據太多太亂沒什么價值。畢連奎說,他的很多票據都是在集郵市場、文化市場、舊貨市場甚至李村大集上以極低價格收來的,不過33年的收藏累計下來也是筆不小的開支,“十來萬元是有了。”
畢連奎愛收藏老票據,但很少往外賣。“除非我有重復,有藏友想要,我就讓他們用別的票據換,不敢輕易賣,這種東西賣一張就少一張了。”畢連奎說,這些票據看似只是一張薄紙,其承載的歷史價值卻是非常大。“比如一張上世紀30年代的購物收據,上面不僅有物品價格,還有商鋪位置,老板的住址,不僅能反映出當時青島的經濟、物價水平,對考證當時的城市布局也是個重要佐證。”
畢連奎說,目前青島專門從事票據收藏的人并不多,且基本都是中老年人,這讓他很擔心這塊的文化難以繼續傳承。不過令他感到欣喜的是,最近幾年再去文化市場轉悠,漸漸多了一些80后、90后的身影,他們對青島文化的熱愛讓畢連奎這個老青島動容。
對于今后,畢連奎透露自己計劃籌備一個青島老票據展覽館,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真·跡”。
編輯:陳佳
關鍵詞:收藏狂人 10萬張老票據 串起老青島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