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臨終生命,他們這樣安放
“我們需要有專門的臨終關懷科室,通過居家照料和臨終病房相結合的模式,來給臨終患者提供他們所需的照料。我們需要在這個照料過程中讓患者和家屬科學地認識死亡,同時提高患者臨終的生活質量,讓他們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能夠走得更坦然也更有尊嚴?!?/p>
3月28日的北京,陽光晴好,溫度適宜。
在西城區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終關懷病房,記者見到76歲的患者張女士時,她正拉著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終關懷科主任路綺的手,囑咐路綺給常來照顧自己的博士志愿者介紹對象。
張女士是來自安徽的乳腺腫瘤晚期病人,因腫瘤發生骨轉移而截癱,當地綜合類醫院以患者病情無法逆轉為由不再收治。張女士的丈夫數年前已經因為腫瘤去世,她還有一個自幼收養的女兒,但女兒并不愿意照顧生病的母親。無奈之下,張女士家住德勝社區醫院附近的姐姐把她接到北京,并經社區醫院評估收進了臨終關懷病房,以安放生命最后的時光。
臨終患者首先需要心理關懷
據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終關懷科主任路綺介紹,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于2009年開始開展臨終關懷服務,這是國內首家也是目前北京唯一一家掛牌臨終關懷科室的社區醫院。目前,該中心有22張臨終關懷病床,以居家———醫院相結合的臨終關懷服務為模式,專門針對晚期(經綜合醫院評估生存期≤180天)腫瘤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全方位的臨終關懷服務。
之所以決定開設這樣的科室,源于2009年時路綺帶隊對老年病人進行的一項專題調研。那時候,路綺擔任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且臨近退休,對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尤為關注。在調研組對西城區的敬老院、家庭等走訪的過程中,他們對100余位老人及家屬進行訪談,發現腫瘤晚期的老人幾乎都就醫無門,他們在家中忍受著劇烈疼痛以及心理煎熬,就如同被判了死緩一樣同生命和疾病做最后的抗爭。家屬因為對患者手足無措也倍感苦惱,有些家庭甚至因此瀕臨崩潰。
于是,在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有了臨終關懷科室?!拔覀冃枰袑iT的臨終關懷科室,通過居家照料和臨終病房相結合的模式,來給臨終患者提供他們所需的照料。我們需要在這個照料過程中讓患者和家屬科學地認識死亡,同時提高患者臨終的生活質量,讓他們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能夠走得更坦然也更有尊嚴?!甭肪_告訴記者。
對于這些臨終患者而言,首先需要的是心理關懷。比如安徽來的患者張女士,在剛剛被收治入院的時候,心情極度低落和脆弱,總是以為自己是被這個社會遺棄的人,經常自暴自棄。
“對張女士這樣的患者,我們的醫務人員就要給予更多的關愛,尤其是心理上的。比如,我們經常拉著她的手跟她聊天,志愿者也會每周來看望她跟她交流,患者的姐姐很體諒我們的工作,每天都來照顧妹妹。慢慢地,患者的心情就平靜多了,也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愛,現在能積極地配合治療,跟每一個來看望她的人都笑臉相迎,還張羅著給經常來看望她的博士志愿者介紹對象?!甭肪_說,在開展這項工作的過程中,她自己的父親以及臨終關懷科護士長金琳的父親也因為腫瘤離世,所以她們很能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也因而發自內心地要做好這項工作。
止疼,對臨終患者尤為重要
不過,要患者接受臨終關懷服務,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很多患者在家的生存狀態極差,但不少家屬對此還是保留排斥態度。
路綺的團隊曾經收治過一位47歲的肺癌女病人沈女士。沈女士的愛人曾到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終關懷科室咨詢過多次,但心底對“臨終”一詞一直存有抵觸因而不同意醫生上門評估。三次咨詢過后,他才勉強答應讓醫生到家里看看。
初見沈女士的時候,路綺等人簡直驚呆了。面龐很是消瘦的患者坐在椅子上,面無表情地看著大家,她的周圍零亂地堆滿了被褥、衣物、藥品等其他東西。與其消瘦的面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患者粗大且變形的雙腿,這雙腿因為常年坐著且不能動彈已經發生嚴重的水腫。而在患者家的墻上,掛著患者和愛人年輕時候的照片,那時候患者漂亮且優雅。
細細打量了患者一番后,路琦想為她測一下血壓,才剛剛觸碰到患者的胳膊,就被患者的尖叫聲“嚇住”了。那是歇斯底里的尖叫,仿佛整個屋子的空氣都因為這聲音變得沉重。
患者的尖叫是因為疼痛。路綺說,這是她接觸到的疼痛最劇烈的腫瘤病人,從疼痛評分的角度講,這位患者是最高級別為10分,也就是無法忍受的類型。這也是患者常年坐著的原因,因為她只要稍微動彈一下,就會引發難以抑制的疼痛。而止疼,也幾乎是所有腫瘤晚期患者面臨的要務。尤其是對于接受臨終關懷服務的患者來講,因為大都是居家式的照料,止疼就格外重要。
沈女士并不是沒有采取止疼措施。她每天要吃38片止疼片,總劑量超過1200毫克,遠遠超過了該藥物所允許的最高劑量標準500毫克,但是疼痛的控制效果依然不明顯。這主要是因為沈女士在家沒有接受專門的醫療服務,她的家人懷疑過多止疼藥會刺激患者的胃而擅自更改了用藥方式。
“其實,這種止痛藥不規范使用的狀況,在晚期腫瘤患者的居家照護中非常常見。而疼痛,是該類患者最難承受的生理之苦?!甭肪_表示,在為沈女士制定了合并用藥的方案之后,不再遭受疼痛折磨的沈女士只過了幾天就容光煥發,又重新愛美了,年輕時的美貌也隱約看出來了。
死亡教育勢在必行
不過,讓路綺印象最為深刻的患者還是微笑著離世的魯女士。她是路綺所遇見的患者中唯一一位微笑著離開的。
魯女士年輕時跟丈夫離了婚,獨自帶著女兒生活,后來女兒到澳大利亞留學并留在了澳大利亞工作。但是很不幸,獨自生活的魯女士患上肺癌且發生了骨轉移,女兒只能從澳大利亞辭職來專門照顧媽媽。
在路綺和團隊一行來到魯女士的家中了解情況時,卻發現魯女士的狀態很好,可以和醫生談笑風生,而魯女士的女兒則更像病人———焦慮、抑郁。原來,魯女士的家族有抑郁病史,魯女士的女兒每天都要靠兩種抗抑郁的藥物控制,即便這樣仍然吃睡不安。尤其是在想到媽媽生命臨終的狀態可能會插滿管子,或者大出血或者面目猙獰時,她覺得心底無法承受,抑郁癥也因此加劇??吹脚畠旱牟∏榧觿?,魯女士雖然自身也病情惡化,卻不忍心告訴女兒。
“對于這樣的患者家屬,我們需要開展死亡教育,讓他們科學地認識疾病和死亡。讓他們逐漸意識到,死亡是任何人都無法逆轉和回避的事情,對于臨終患者而言,搶救并沒有意義,但是醫務人員可以和家屬一起盡力去減輕患者的痛苦,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痛苦?!甭肪_說,在魯女士的女兒接受死亡教育的過程中,魯女士自己的心態也逐漸發生了轉化,她變得更加寬容和坦然,也原諒了前夫所帶給她的傷害。
最后,魯女士微笑著離開了世界。她的女兒在后來給路綺的感謝短信中說:“感謝醫護人員的靈魂開導,讓我有了反哺的時間和機會。媽媽沒有留下任何遺憾,也幾乎沒有帶著任何痛苦地安然離去。我再也想不到比微笑著離開更好的臨終之路,媽媽就像是睡著的天使一樣,微笑著回歸了。”
得到患者這樣的反饋,路綺和她的團隊很有成就感。不過路綺也小有遺憾,雖然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經成為全國臨終關懷服務的范本,但是目前國內對臨終關懷的認識和接納程度還遠遠不夠,這條路還要走得更長遠。
編輯:趙彥
關鍵詞:臨終關懷科室 死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