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當前互聯網醫療熱鬧有余 醫學價值不足
中國網3月28日訊(記者 尚陽)2016年3月26日,由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首部醫院藍皮書《中國醫院競爭力報告(2016)》發布會在廣州舉行。
藍皮書指出,由于缺少商業保險和醫生多點執業等配套政策的支持,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一直在醫療的外圍游走,存在嚴重的同質化、表面化問題,基本還停留在預約掛號、信息咨詢、網絡問診和藥品購買等環節。相關監管法律缺位,醫療信息共享和隱私保護準則的含糊,政府機構、公立醫院、互聯網醫療的利益博弈,網絡信息和行醫資質的爭議,優質醫療資源的缺失和患者對網絡診療的陌生,都使得初生的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舉步維艱。
同時,因為醫生難以實質性自由執業,絕大多數長期被束縛在一家公立醫療機構,醫生對提升醫療服務滿意度、維護醫生品牌及進行患者溝通和康復管理都缺少動力,也制約了互聯網醫療產品在這些領域的應用。
當前可穿戴智能醫療設備在技術上最多只能算是健康管理設備,測量數據的精準性沒有達到專業級別要求,更無法做到長期測定的數據積累,操作便捷性也需要改進,測量結果無法作為診療時的參考。
因為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火爆,很多沒有醫學背景和技術的創業團隊也紛紛加入淘金隊伍,互聯網醫療產品自身需要的“互聯網技術+互聯網運營+醫學技術復合人才”極為稀缺,基礎醫保和公立醫院又沒有動力去開放醫療資源來扶持,也是目前互聯網醫療熱鬧有余、醫學價值不足的原因。
為了推動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政府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掃清障礙。
一是推動醫療體制改革,打破公立醫療機構獨大局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推動商業醫療險快速發展。
二是鼓勵多種所有制醫療機構成立,消除醫生自由執業的各種阻礙。
三是建立全國性電子健康信息檔案和電子病歷,鼓勵醫療機構間數據共享。
四是加強互聯網醫療平臺的立法和監管,推動技術創新、降低醫療費用、提高診療效果和改善醫療體驗。
五是各級政府開放醫療資源來支持互聯網醫療探索。
編輯:趙彥
關鍵詞:互聯網醫療 醫學價值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