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廣西50萬“疑似貧困戶”被一票否決
“不再跟著感覺走”
不問收入看實物
“找出真正的貧困戶還不容易?入戶問問,誰家收入低,就定誰。”起初,焦成舉和不少精準識別工作隊員這么想。
事情當然不是這么簡單。“你家年收入多少?”這個問題的準確答案,連自治區黨委書記都難問得出。
2015年8月中旬,彭清華到羅城縣東門鎮榕木村調研。貧困戶潘金花告訴他,全家6口人,女兒女婿常年在廣東打工,老兩口年過六旬,體弱多病,還帶著兩個外孫,女兒女婿有時寄點錢回來。
“每年給家里寄回多少錢?”
“一點啦,油鹽錢,不多的。”潘金花支吾著說。
再問,回答的還是這句話。
朱學峰,那坡縣德隆鄉念頭村第一書記,也為收入的問題與村民黃麗華“斗智”過。
“在廣東那家制衣廠打工,一年收入多少?”
“沒有收入。”
“打工掙的錢呢?”
“全花光了。”
“你家孩子還在上大學,通過‘綠色通道’貸款了嗎?”
“沒貸款。”
“那你給他的學費、生活費,不都是你打工的收入嗎?”
“給他的也算啊?”
來自廣西大學的朱學峰,即便能估摸出黃麗華給兒子的學費、生活費,也無法算準黃麗華的打工收入。
“經過一輪輪扶貧入戶調查,很多農戶為了評上貧困戶,對收入有所隱瞞是可以想見的。”戴芳說。
田東縣副縣長劉軍模認為,農戶確實很難把收入算準確,“就像問你我工資收入多少一個道理,問到手的多少,現在就可以說。若問具體的各項多少、年收入多少,可能還得到財務查。”
既然收入難統計、難衡量,無法有效區分貧富,如何找到“真正的窮人”?
廣西的答案是:采取直觀的、可感受的、可觸摸的指標,去分析判斷農民的真實貧困程度,少用那些虛的、很難核定的指標去衡量。
經過六輪試填,廣西形成了貧困戶“考卷”——入戶評估表,一共5頁,設置18類98項可衡量指標,包括住房、家電、機動車、健康、上學、務工、土地、養殖等。
精準識別工作隊員手持入戶評估表,對貧困村所有農戶、非貧困村在冊貧困戶和新申請貧困戶的農戶,逐戶入戶調查、綜合評分。按照分值高低排序,自治區對照全區538萬貧困人口規模,給每個市、縣分別劃定貧困戶分數線,農戶得分越高,表明經濟條件越好。
田東縣朔良鎮南立村第一書記鄧小武來自縣金融辦,以前上門采集過農戶信用信息,“當時我們也不問你收入多少,而是側重于問種田、務工等情況。這次精準識別側重于農戶整體狀況,真貧困的,分數絕對高不了,不貧困的,也低不了。”
當分數成為“硬杠杠”,一些富裕農戶也躍躍欲試。
“當時有14戶提出貧困戶申請,我們逐一入戶打分,他們房子都是兩三層小樓,地板磚锃亮,一打分,都在80分以上,沒有一戶符合貧困戶標準。”那坡縣團縣委副書記黃梅桂,到德隆鄉德旺村當精準識別工作隊員,“看到別人得了貧困戶,他就要申請,萬一得了呢?”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廣西50萬疑似貧困戶 一票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