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轉型和升級都應考量“煤與游客關系”
經濟轉型的動力來自于外部的壓力,隨便刨個洞就可見煤,隨便挖點煤就可以換錢的日子已不復有,靠煤發展的模式難以為繼,轉型之路已不可避免。現在煤不但比較效益下降,在個別地方還可能會成為一種累贅,因為轉型就意味著要調整產能,關停并轉之下還得對從業人員進行分流,同時保穩定、保增長才能保就業,而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新的增長級,無法做到一蹴而就,還得慢慢地培育與積累,資源型城市面臨的壓力之大則可想而知。
其實,在新常態之下,任何地方都會面臨著轉型之痛和升級之苦。不過,邁過了這一步,又會實現動力強勁的增長,包括東莞在內的制造業發展地區,同樣需要“機器換人”式的替代。不過很顯然的是,這些地方最終再度走在了前列,在主動出擊中實現了突破。反之,國內很多地方還沒有這樣的危機感,無法在壓力下找到轉型的路子,甚至在重復別人已有的故事,究其原因還在于,在對待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上,還沒有厘清“煤與游客”的關系。
“煤與游客關系”包括極為豐富的內容,其中兩個核心是,一是載體并不完全一樣。前者是枯竭和遞減型模式,并容易形成路徑式依賴,而后者是長效性和可持續性,符合第三產業發展的趨勢。雖然兩者都是靠“資源”生存,不過在性質上并不相同,一種是消耗型,一種是消費性,前者賣完就沒有了,后者卻可以創造源源不斷的財富。二是取向性不同,如果說前者是需求型,那么后者就是供給型。因而前者的前景取決于外部的需求,而后者卻可以通過打造并吸引游客的紛至沓來。
“免費的西湖”說明,煤與游客的關系里面,除了有經濟賬,還有環境賬和民生賬,最終的走向也會大相徑庭。現在,山西能夠基于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在算經濟賬上先進一步,那么其他地方同樣應當算算“煤與游客”的關系,才能厘清新常態與舊常態的區別,并在轉變觀念后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
編輯:秦云
關鍵詞:山西 煤炭 旅游 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