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為了人民的獲得感
讓更多人從改革中受益
“立國之道,惟在富民。”黨的十八大明確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國家法治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特別是,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共享’發展理念納入五大發展理念之中,進一步強調了所有的改革最終都要惠及老百姓,民生改革更是如此”。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教研部主任龔維斌如是說。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談到,在經濟增速總體放緩的新形勢下要發揮社會政策的“托底”作用。“這對社會政策賦予了宏觀調控的新功能,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著眼點更多地放在‘保基本’和‘補短板’上,體現出中央領導集體求真務實的民生政策新思維。”李爽說。
此后,各級政府“補短板”、“全覆蓋”的民生工作重點更加明確,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公共醫療衛生、公共文化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民生改善與經濟增長、產業發展、城鎮化建設、體制改革等主要發展戰略的銜接更加緊密,成為宏觀調控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和考量要素。
十八大以來,民生政策出臺實施的另一重要特點,是更加強調“普惠性”和“均等化”。“比如提高城鄉基本醫保補助標準、持續增加退休職工基礎養老金、提高各地最低工資標準、整合多項社會保險制度、加強鄉村醫生和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推動解決‘三個1億人’問題等民生部署,都是瞄準‘底線公平’,縮小不同人群間的保障水平差別。”楊宜勇說。
改革,就是對不合理的利益格局進行重大調整,并使之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推進。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2015年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持續下降,分別為0.474、0.473、0.469、0.462,達到近15年來的最低點。
“包容性發展,強調的是改革可以讓更多人從中受益”。丁元竹說,最近去基層調研,發現有些人感覺隱性福利少了,“獲得感”不高。這恰恰說明反腐成效正在顯現,政治生態和社會風氣都在改善。與之相對,低收入群體在醫療和養老保障方面有了明顯改善。這表明民生政策的普惠性越高、均等化越強,百姓的“獲得感”就越高,“共享”發展理念也因而得到了真正的實踐支撐。
編輯:秦云
關鍵詞:十八大 改革 民生 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