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國家旅游局局長:推進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
發展全域旅游是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載體。發展全域旅游可以加快城鎮化建設,有效改善城鎮和農村基礎設施,促進大城市人口向星羅棋布的特色旅游小城鎮有序轉移;可以聚集人氣商機,帶動現代生態農業和農副產業加工、商貿物流、交通運輸、餐飲酒店等行業聯動發展,為城鎮化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發展鄉村旅游、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能使農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就地市民化。發展全域旅游,能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實現城市文明和農村文明的直接相融,促進農民在家就能開闊視野、提升文明素質,加快從傳統生活方式向現代生活方式轉變。
發展全域旅游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國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力。旅游業對世界經濟發展和就業的貢獻都超過了10%,早已成為世界重要產業。當今世界,美國、西班牙、德國、英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巴西、印度、南非等眾多國家紛紛實施旅游國家戰略。我國旅游業發展之初,主要是用老天爺留給我們的自然遺產、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現在游客更加希望在當地進行深入的交流交往,更重視對一個地方風土人情、居民素質等整體環境的評價。發展全域旅游是順應旅游業發展新趨勢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國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力。
加快推進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
當前,旅游業發展已進入全民旅游和以個人游、自助游為主的新階段。傳統的以抓點方式為特征的景點旅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大旅游發展的需要,要求我們對旅游發展戰略進行再定位。在景點旅游模式下,封閉的景點景區建設、經營與社會是割裂的,有的甚至是沖突的,造成景點景區內外“兩重天”。全域旅游就是要改變這種格局,將一個區域作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來建設、運作,實現景點景區內外一體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處處是旅游環境。
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的基本內涵和要求。一是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和管理向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破除景點景區內外的體制壁壘和管理圍墻,實行多規合一,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全域化、公共服務一體化、旅游監管全覆蓋、產品營銷與目的地推廣有效結合。二是從導游必須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閉式管理體制向導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動的開放式管理體制轉變,實現導游執業的法治化和市場化。三是從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細高效旅游轉變。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增加有效供給,引導旅游需求,實現旅游供求關系的積極平衡。四是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融合發展方式轉變。五是從旅游企業單打獨享到社會共建共享轉變。六是從景點景區圍墻內的“民團式”治安管理、社會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轉變,旅游、法院、公安、工商、物價、交通等部門各司其職。七是從部門行為向黨政統籌推進轉變,形成綜合產業綜合抓的局面。八是從僅由景點景區接待國際游客和狹窄的國際合作向全域接待國際游客和全方位、多層次國際交流合作轉變,實現從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轉變。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國家旅游局 景點旅游 全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