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故事,就是最好的年貨
給家里人講一講自己的故事,可以找到劇烈變化與傳統道理的安處之道,實現家庭作為“社會基本細胞”的吐故納新功能
春節又要到了。從進入臘月開始,人們在準備著回家過年,同時也在為捎帶年貨而操心。環顧四周,仿佛一切都給親人準備了,又總覺得缺點什么,細細想來,沒有準備好的也許是“故事”。
應該給親人多帶點兒故事回來。故事,就是信息。團聚之所以成為春節最重要的主題,就是因為一家人需要在這個時間共同辭舊迎新,回顧舊的一年,規劃新的一年。可以說,過年就是祖法規定的一種家庭會議,從老時候的春種、動土、傳家,到新時代的婚育、養老、職場,年夜飯餐桌上所談論的,都是需要一起來參謀的家族大事。親人們各自忙活一年了,兒女想了解爹娘今年的辛苦,爹娘也想聽聽兒女們一年的收獲。老人們要在團聚的時刻講講古,給在外打拼的年輕人以歲月的建議,晚輩們則要拿起手機說說今,給留守家鄉的長輩們帶去時代的變化,而小孩子們也一定會在場,聽著家里人的各種故事,家庭觀念就在其中進一步深化。
故事,也是文化。在很長的時間里,由于物質生活的匱乏,過年一度成為“改善生活”的近義詞。直到實現了“頓頓餃子,天天過年”的今天,我們才重新記起,年過的原來是文化。在傳統文化的意義上,年是一個最大的“故事”,是中華民族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中體現。為什么貼春聯、福字、年畫,為什么拜年,為什么除夕晚上非得吃那頓餃子?每一個細節,后面都流傳著很多故事。我們的祖先什么樣,我們家族曾經出過什么人,我們的家鄉曾經發生過什么?每一個提問,后面都追敘著一段歷史。過年就是中國人傳承傳統的最好方式,說不完的為什么,講不完的想當年,一切都在故事里。
故事,更是生活。馮驥才說過,“故事是濃縮的人生”。講故事原本是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能力,世界上少有哪個民族像我們一樣嘗盡跨越五千年的酸甜苦辣,因而也具備復雜和廣泛的精神理解。查干湖的冬捕魚,過年時之所以可以賣到幾萬幾十萬,因為賣的已經不是“魚”了,而是一種不同人的生活體驗。魚,是怎么從嚴寒的冰層下捕撈上來的?查干湖畔,受“騰格里”佑護的民族是如何生活的?北方的“魚把頭”為什么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水源?給年夜送上這樣一條“有故事的魚”,當然意味著一些特別的祝福。同理,當老人們翻出發黃照片,當游子們捎回外地特產,當孩子們拿出學期成績,是什么都不重要,關鍵在于講什么。故事是對生活的提煉和總結,故事涵蓋了人對生活的認識和表達,真正的好故事,從來都是扎根生活、走進生活才能獲得。
故事,就是最好的年貨。“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流行語所揭示的,恰恰是春節最傳統的精神意義。在這個每一年都不同的時代,過年講故事越來越重要。不僅家中的長者要講,在外打拼的年輕人更該多講,因為他們往往既是一個家庭獲得新生血液的入口,也是一個家庭融合新老兩種文化的節點。春節,本就是家庭話題最開放的時刻。無論外面的世界是精彩還是無奈,好好給家里人講一講自己的故事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劇烈變化與傳統道理的安處之道,實現家庭作為“社會基本細胞”的吐故納新功能。
(作者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春節 年貨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