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雙一流”建設要讓高等教育
?從“平原上插旗桿”變成“高原上立高峰”——訪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瞿振元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瞿振元看來,這是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國家目標和實現這一目標的“三步走”戰略的首次正式表達,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高等教育發展戰略規劃。
瞿振元 資料圖片
“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國家目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從“平原”變成“高原”,讓“旗桿”變成“高峰”。
教育在線:“雙一流”建設的提出,將會對我國高等教育格局產生何種影響?
瞿振元: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是一個含金量極高的文件。當下,大家關注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成績和經驗的基礎上,如何繼續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關注資金有多少、范圍有多大、用什么辦法爭取、用什么機制管理等。這是自然的、合乎情理的事。但是,人們似乎忽視了文件中透露的政府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國家目標和實現這一目標的“三步走”戰略的首次正式表達。站在這個角度看,這個文件可以說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高等教育發展戰略規劃。
目前,我國有2550多所普通高校,其中,“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加起來僅有112所,只占高校總數的4.4%,因此,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呈現一種“倒圖釘”型,即“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是圖釘尖,其余高校是底座,或者說是“高等教育平原上插旗桿”。
要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建成高等教育強國,僅靠112所大學沖世界一流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全國2500多所大學的共同提高和進步,這從《方案》可見端倪。《方案》提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也就是說,“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國家目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從本質上說,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
因此,“雙一流”大學建設不是針對一所、兩所甚至百余所高校而言,而是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從“平原”變成“高原”,讓“旗桿”變成“高峰”的一個有力舉措;從長遠來講,也是把我國變成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戰略。
教育在線: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您認為如何從全局上進行調整?
瞿振元:發展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國國情,今后要重點在六個方面下功夫:即規模的適度增長、結構的進一步優化、質量的顯著提升、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以及教育公平。這里我重點談談結構優化,這是多方面多層次的。首先,從地域來講,東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差異很大,“十二五”期間,中西部的高等學校增長速度還是較快的,現在中西部大概已經有1360多所學校,占全國高等學校總數的54%,但是這批高校辦學基礎比較薄弱,發展水平不夠高,未來要進一步扶持中西部高校的發展。而且,中西部地區的高水平大學建設問題要有足夠的分量,這也和“一帶一路”建設是相呼應的。
第二,人才培養層次不均衡。主要表現在高職、本科、碩士、博士的培養數量和質量差異較大。現在普通本科和高職學校的學生比例基本達到1:1,還算不錯,主要是提高質量,“十三五”期間應該適當增加博士生和碩士生的培養數量。2012年科技部部長萬鋼曾公布過一個數字,我國的研發人員數量居世界前列。根據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我國研發隊伍中博士學歷占6.27%、碩士學歷占18.08%、本科占31.83%,還有一批連本科學歷都沒有。這種以本科為主體、博士比例很低的研發團隊如何在國際上比拼?我們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建成科技強國,對高水平高質量的研發人員的需求是剛性的,但目前的人才結構難以滿足這種需求。
除此之外,我們培養的科研人員,主要在應用研究領域,而基礎研究領域的人才嚴重不足,實際上反映了我們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很不夠。在今天的經濟水平下,要更加重視這一塊,這是管長遠、管全局的大事,要舍得花錢加強基礎研究。在人才培養上,不能高不成低不就,基礎研究上不了天,應用研究落不了地,這在結構上都要考慮調整。
高等教育必須分層分類管理,每一層每一類都有自己的典型,都有自己的標兵,都可以爭創一流。
教育在線:剛才您那個比喻特別形象,實際上,為了把“旗桿”變“高峰”,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院校層面一直在努力,但是從“平原”到“高原”,有哪些舉措呢?
瞿振元:在國務院決定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前后,從廣東、浙江、江蘇等省份相繼傳出加大省級財政投入,建設國內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好消息,預示著高等教育發展政策紅利將會持續釋放。比如廣東省準備投入60個億重點建設6所國內一流大學;浙江省已經遴選5所大學,每年增加投入,打造一批國內一流大學;早在幾年前,江蘇就提出每年投入10個億推動建設一批具有一流創新條件、培養一流創新人才、產出一流創新成果的優勢學科(群)。當然這得益于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改革,調動了地方政府的辦學積極性。而且我們發現,地方在推動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會更切合實際、不好高騖遠,大家提出的都是先辦國內一流大學或學科,而且是一批,不是一個,這就使得整體平原都朝著一流的方向走,改變過去那種“平原上插旗桿”的局面,整體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水平,這樣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就有了比較好的基礎。
省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中央在某些方面也要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中央在布局時如何與國家發展的整體戰略,尤其是與“一帶一路”戰略結合起來,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思考。
教育在線:也就是說,鼓勵高校辦出自己的特色,而不再是用一個標準去衡量?
瞿振元:對。分類管理是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非常緊要的一件事情。現在雖然也分“985工程”、“211工程”、普通本科、高職院校等,但基本是按照發展層次和水平來分。所以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是大學校、高層次學校的聲音大,而像剛才說的“平原”部分也好,“圖釘的底座”那部分也好,他們的聲音不夠多、不夠大,但這一部分恰好都在基層,高等教育能否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靠的還是這些院校。
但怎么衡量不同院校的辦學水平呢?我覺得,其中一個重要的考量指標就是學校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結合的程度、促進發展的貢獻度。現在,西方一些國家也提出把學校與區域發展的融合度作為一個獨立指標來考量。我們應該做這方面的工作、探討制定具體的指標。為什么必須分類管理?首先高校所在的區域文化、經濟特點和發展程度不一樣,人才要能滿足不一樣的區域需求;第二,產業行業需求多種多樣、千變萬化。單說這千變萬化,想想這30年,多少職業消失了、多少職業產生了?有的職業的壽命也許只有幾個月。我們明顯感覺到產業升級的加快。所以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高校培養的畢業生如何與社會、經濟、文化、產業相適應,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此,只有分層分類才能解決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結合的問題,才能滿足受教育者的發展期盼。相應地,每一層每一類都有自己的典型,都有自己的標兵,都可以爭創一流。
教育在線:這樣就避免了趨同化。
瞿振元:對,就是要找到自己的生長點。
新修訂的高等教育法強調了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根本任務的國家意志。
教育在線:大家通常將人才類型分為應用型和精英型,這兩者真的有那么嚴格的區分嗎?
瞿振元:說精英和應用相對應,這不對,精英和大眾相對應還是可以講的。1945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就講,大學教育的主體還是專業教育,學生學了專業本領才能夠找到工作,才能有美好的未來生活,于是出現了過分重視專業教育的狀況。之后,人們發現學生身上缺少了一些東西,除了專業知識,還要有一些共同的普遍性的知識需要教育,從此開始強調通識教育。那時候他們就認為一個人在高等教育階段接受的是兩部分的教育:一部分是通識性教育,包括提高人文道德素養、風度、表達以及一般性科學知識等;一部分就是專業性教育,教給學生能夠做什么和怎么做事的能力。所以這是高等教育的兩個部分,而不是獨立的兩類。現在我們一些人把通識教育夸大了。新修訂的高教法明確,要培養的是高級專門人才,也就是說,高等教育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教育,這是對高等教育的定位,同時強調學生要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即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社會責任感不僅要強調道德教育、核心價值觀教育,還要突出使命驅動,成為創新和創業的力量源泉。
教育在線:剛才您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修訂,您認為這次高教法法修訂對于“雙一流”建設有何意義?
瞿振元:原有的高教法還是基本符合國情的,只是局部條款已經不符合當前實際,因此進行了相應的修訂。
我們來看相關的修訂內容。這里面最大的改動是,刪除了“不得以營利為目的”,為今后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更大的政策空間。
第二就是完善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具體講,在辦學目標上增加了“為人民服務”;在教育方式上增加了“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在培養目標上增加了“社會責任感”,由“德、智、體全面發展”拓展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當然,我個人認為還應該增加“勞”。這些都體現了以法律形式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的國家意志。
這里我想講的是“教育為人民服務”這一條,它表達了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為人民服務兩重含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更多地強調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培養人才來考慮,但是為人民服務既包含了為人民群眾整體服務,也包括了促進個人全面發展這樣的含義,蘊意深遠。
另外,此次修訂的高教法對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的職責進一步做了明確界定,強調了學術委員會的作用,關于如何建立、組織和運作學術委員會,教育部于2014年3月發布了《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這次以法律形式重新修訂,目的是希望高校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治理體系,更好地發揮黨委、校長、教師、學生等幾大主體的作用,使民主管理的權力在法律框架里面更加完備。學術權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權力,行使好學術權力對高等教育的科學研究、教育教學以及學術繁榮的健康發展都非常重要。
教育在線:那是不是意味著將改變過去行政權力至上、學術權力微弱的現狀?
瞿振元:我不贊成“學術至上”、“學術至尊”或者“行政至上”、“行政至尊”這樣簡單的提法。學校本身既是一個學術性組織,又是一個社會性組織,這種兩重屬性要求對大學的管理必須既重視學術權力的運用,也要重視行政權力的運用。要在不同的事情、或者一件事情的不同階段恰當地使用相應的權力。而且,實際上存在于學校工作中的權力不只是這兩種權力,還有黨委的領導、師生民主管理、社會參與管理等多重權力的作用。
現在要求建立現代治理體系,這特別好,意思就是要多種權力互相協調,互相制約,沒有哪一個至上,哪一個附屬。所以,這次修法強調高校學術委員會的職責,就是要克服過去學術權力運用不足的弊端,重新確立其在現代大學治理體系中應有的位置。
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做出新的貢獻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大職責,必將成為新的高等教育職能。
教育在線:您提到“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那么未來中國高等教育如何在國際化方面布局?
瞿振元: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做出新的貢獻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大職責,必將成為高等教育的新職能,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在“一帶一路”成為國家大戰略的背景下,我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如何擔當起應該擔當的使命,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發展,培養出宏大的人才隊伍,適應和引領“一帶一路”建設,并且在這一偉大進程中做強自身,建成高等教育強國,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持續實踐。
當然,我們還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調整高等教育結構,加大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解決高等教育過度“東高西低”的問題,這既有利于全國高等教育的區域協調發展,又有利于和“一帶一路”建設相銜接。
教育在線:這也有利于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水平。現在我們在國際上的排名不是很靠前,您如何看待現在紛繁多樣的排行榜?
瞿振元:首先要認識各種排行榜的特點,既信又不全信,微信、微微信,絕不能盲從。如果被排行榜牽著鼻子走,會引錯方向,因為每一個排行榜都有自己的側重點。比如美國的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這是我們國內比較認可的,它把學科分為22個領域,每一個領域以各單位在過去10年中發布的論文總數為基數,每兩個月更新一次。這種排名方法,同時反映各學科領域的累積和動態變化。
教育在線:更新頻率還挺高的。
瞿振元:是啊,也比較客觀、比較可信。但它只是反映了學術研究中發表論文的情況。它不反映影響產業發展的核心專利和咨詢報告等情況,也沒有涵蓋人文特色的學術研究。科研成果不僅是表現為論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實際問題。比如清華大學研究了高溫核能氣冷堆,研究了集裝箱檢測,一些產品已經投放國內和國際市場,你就不能簡單以論文數量來衡量這樣的科研成果,所以排行榜不能完全反映一個學校的科研狀況,更何況一個學校最重要的還是人才培養的質量、水平。
ESI重要嗎?也重要,它反映了一個側面。我曾經說,有點像盲人摸象,更何況一些國外的排行榜對中國國情不太了解,還有一個話語體系的差異問題,影響著對同一事物的認知。(解艷華)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瞿振元 “雙一流” 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