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孝感貧困生補貼發放“儀式”傷了誰的尊嚴
近日,有媒體報道了孝感市大悟縣金山中學一場貧困生補貼發放“儀式”,特別之處在于學生配合拍照、簽字,卻拿不走補助金。盡管學校解釋拍照為了留檔、不發錢怕學生弄丟,可是“家長不知情、學生演腳本”恐怕是對貧困生的另一種尊嚴傷害。
根據《湖北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生活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含特殊教育)家庭經濟困難的在校寄宿學生的補貼資金,必須以現金或銀行存折(卡)形式,分學期一次性足額發放給受助學生本人或其監護人。
貧困不丟人,但貧困是一種隱私。心理調查表明,多數貧困生都要強,渴望被尊重。一段時間以來,像發放補助的儀式、“誰能比我窮”的貧困競選、曬窮演講等奇葩行為,不時出現,有的說為了公平,有的解釋為貧困生好。即使出發點再善意,也應該考慮類似活動的負外部性,例如會不會“在傷口上撒鹽”、是不是太“一廂情愿”、有沒有注重“情緒和心理管理”等。
學生是未來,不分貧富貴賤,教育的活力也在于對人的尊重。助學要公正、補貼應暖心,多一些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才是補貼之外更該補齊的教育一課。其實,國家設立各類獎助學金,是為了給不富裕的家庭“雪中送炭”,決不能在執行層面太隨意而“雪上加霜”。在某種意義上,這也考驗著教育的成熟度,檢驗著制度的成熟度,否則,受傷的也會是教育的尊嚴。
從這個層面上講,好制度需要好執行,執行得當會讓人倍加溫暖,執行不力會讓人感到羞辱。有兩個故事值得思考。一個描述了中年婦人從乞討之始的怯怯到最后麻木不仁,此時她就沒了人之為人的尊嚴;另一個描述了英國殷實家庭在夜里把有價值的棄物放路邊,讓窘迫的人來“掃貨”,這種“悄悄地饋贈”給人留了臉面。故事無疑在啟示,哪怕是救助也應該有合適的方式方法,別揣著愛心、又讓人反感,那種“好像被剝光了衣服,接受別人不知道憐憫還是嘲笑的目光,還被要求懷著感恩心態”的做法要不得。得到權利和守住尊嚴,一個都不能少。
“父母決定你的起點,你的終點,要由自己決定。”每個人的起跑線或許不一樣,貧窮或富貴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但尊嚴是一個人獨立于他者的根本。用善意傳遞善意、用正能量遞增正能量,“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讓每個人都有尊嚴的生活”才不落空。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孝感貧困生補貼 發放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