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朋友圈辱罵被拘”的三重警示
禁停路段停車,被交警貼了罰單。面對這種情況,你是乖乖認罰,還是心氣難平?26歲的貴州開陽女子小陳選擇的是將交警罰單貼在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并公開辱罵執法交警。1月12日,開陽警方依法對小陳作出行政拘留3日處罰。(1月14日《貴州都市報》)
很顯然,這絕非某些人刻意渲染和誤導的“因言獲罪”事件。在該事件中,涉事者除了將寫有執法交警名字的罰單發上朋友圈,還公然以“你這個賊人、歹人、惡人!你就是一鼠輩!”等惡毒語言辱罵泄憤,且此消息經多人轉發評論后,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因此,警方依據相關治安管理法規,以涉嫌公然侮辱他人,對其處以行政拘留,要說并不為過。
交警執法開罰單,當然也有“罰錯”時。對此若有不滿和異議,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或向上級機關申訴。而貴州那名年輕女子“朋友圈辱罵被拘”的教訓,則至少給社會公眾提供了三重警示。其一,“朋友圈”并非“密封圈”。在有些人看來,微信朋友圈不過是相互了解和熟悉者的“小圈子”,針對一些事情和遭遇,發發牢騷是不用擔心“發酵輿情”乃至“引火燒身”的。而事實卻未必如此,有道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是江湖”,圈外有圈、環環相連,只要你發了過激或過火的東西,可謂分分鐘就能演變成“公共事件”。
其二,“朋友圈”不是“泄憤圈”。作為一種時興的社交載體,微信朋友圈盡管可以無事不議、無話不談,但也必須慎記一條遵紀守法的無形底線。什么話不能無中生有、胡說八道,什么事不可信口雌黃、惡意中傷,在生活中能夠想到和遵循的,到了網絡上同樣也別肆無忌憚地亂開“無軌電車”,更莫說是將其當作一個指名道姓,公然辱罵他人的泄憤之地了。
其三,“朋友圈”別當“法外圈”。當前,“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已成為互聯網業界和全社會共同遵守的普遍共識。稍早前,針對引起社會極大關注的“快播”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言人姜軍發表談話說,所有利用網絡技術開展服務的網站,都應對其傳播的內容承擔法律責任,這是中國互聯網發展和治理的根本原則。由此而論,微信朋友圈的傳播內容,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甚至于“無法無天”。
回頭而議,有人就貴州那名女子的“朋友圈辱罵被拘”,謔稱是“朋友圈里無朋友”。我則以為,把這些內容轉發到圈外的,未嘗不是另一種的“治病救人”。畢竟,這樣的無視底線和公然辱罵,今天不受一點教訓,明日可能會更吃苦頭。而根據涉事女子的表現,誰若在微信朋友圈里當面送上“苦口良藥”,恐怕還會招致她的“強烈反彈”。
“朋友圈辱罵被拘”的三重警示,既無關“因言獲罪”,更談不上“風聲鶴唳”。歸根到底,還是一句老話,維護網絡的清朗空間,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共同關注與努力。而對于恣意而為或害群之馬者,也唯有依法“管”之和“訓”之,才能整治極個別、教育一大片。(司馬童)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朋友圈辱罵被拘”“因言獲罪”事件 朋友圈罵交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