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公立醫院兒科為何不斷萎縮?
據報道,《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1000名兒童只有0.43位兒科醫生,也就是說每2300名兒童患者才配備1位兒科醫生。從全國來看,河南最為嚴重,平均每5000名兒童才有一個醫生,直接導致河南很多醫院兒科人滿為患。
醫界前輩流傳著一句話,金眼銀牙銅外科,累死累活婦產科。眼科牙科醫生整天白大褂著身,體面干凈,婦產科大夫卻累得死去活來。他們的收入也沒有和辛苦成正比。據說后面還有一句“千萬別干小兒科”,這句話深入人心,后來真的很少人當小兒科醫生了。
上世紀90年代起,很多醫學高校的兒科專業取消或并入其他專業,十余年間兒科醫生數量只增加了五千多人。目前我國共有執業醫生261.6萬,僅有3.9%是兒科醫生。比照歐美醫患比例,我國的兒科醫生缺口至少有20萬。醫生持續流失,醫院的兒科就不斷萎縮,很多綜合性醫院選擇關閉兒科急診。要不是國家規定三甲醫院必須設兒科,據說很多大型醫院巴不得撤銷兒科。
說到底,無非是醫生工作量大,收入卻低,難以撫平情緒。多數兒科門診都是以呼吸道疾病為主,病情簡單,用藥講究控制,在“以藥養醫”的體制下非常不利,是醫院最不產生效益的部門。醫生無法通過賣藥獲得收入,為何不提高掛號和診療費呢?政策不允許。這些收費長期以來都受到管制。絕大多數公立醫院的掛號費從幾元到十幾元不等,醫生只好靠“刷量”提高收入。
好消息是,近幾年政策陸續放開民營醫院的價格管制。去年北京新開了一家民營兒童醫院,剛開業時門診費向公立醫院看齊,從5元到14元不等。實行不到一年時間,醫生怨言頗多。年底時這家醫院將門診費用上調到50元、100元,醫生工作狀態也很快得到穩定。目前公立醫院的診療費顯然還沒有與市場定價匹配,兒科醫生收入與工作量倒掛還很普遍。長此下去,將有大量兒科醫生進入民營醫院。民營醫院不只吸收公立醫院的醫生,本身也在創造供給,緩解市場需求。
事實上,近年來,提高診療費也成為醫療改革的方向,一些地方也都提高了診療費的價格,以改變過去以藥養醫的局面。而兒科醫生短缺的問題,反映了當下公立醫院的兒科醫療服務政府定價與市場的脫節。
目前,兒科醫生的窘境多存在于公立醫院,私立醫院那里會好過得多。“金眼銀牙”放在消費者那里也是成立的,這兩類醫療服務的總體水平最好。原因無它,眼科和牙科醫療基本實現市場化。醫生準入門檻低,開設獨立診所比較容易,價格也不受管制。市場上眼科和牙科供應充足,服務水平也高,到擁擠的全科醫院里排隊掛號,看這兩類疾病的人正越來越少。整容美容直接發展成了一項龐大的產業。就此而言,鼓勵民營兒科醫院發展,可以解決社會兒科醫療服務短缺的問題。
不過,從根本上來說,醫保體系也應該在定價機制上盡快與市場接軌,在定價機制上更加具有靈活性。其實,只要醫保覆蓋面能夠足夠到位,提高診療費等醫療服務的價格,并不會給民眾帶來太多的負擔。
□箐城子(《羅輯思維》主編)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公立醫院 兒科醫生 醫保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