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卡普蘭的故事不僅動人而且勵志
新年伊始傳來了吉爾伯特·卡普蘭離世的消息。他曾是華爾街功成名就的出版商,當訃告傳來,他被視為一位著名指揮家,并以對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的專注演繹而被古典樂迷銘記。伴隨著他的去世,有關這位“業余”指揮家的傳奇故事就此宣告結束。他留下的是百余場登臺指揮的記錄,他的三張唱片目前有兩張絕版,樂迷想找到可不容易。
放眼音樂史,以玩票路線站上指揮臺的先例并不少,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斯、已故索尼公司前任總裁大賀典雄都是著名的榜樣。但若論名望和成就,卡普蘭顯然更勝一籌,至少在他去世時,絕大部分媒體都在文化版面對其進行報道,這說明他作為一名音樂家的身份早已深入人心。甚至從某種程度上看,他的影響力比這個星球上的絕大多數職業指揮家都要高。畢竟,能夠與維也納愛樂合作灌錄馬勒的交響曲,并在薩爾茨堡音樂節登臺,是很多指揮家夢寐以求的榮耀。
卡普蘭的故事與執念有關。他在一場猶如電擊般的音樂會后迷上了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并為此作出了大膽的選擇。這是人生中的典型時刻,人們總是被偶然觸及的事物吸引,繼而產生狂熱的癡迷,并思考是否要將整個人生作為賭注,持之以恒地為其傾注時間、精力、心血,當然還有金錢。大多數人緊踩剎車,重回老路,而卡普蘭則選擇一往無前。當然,前提是他有足夠的資本這樣做。
這個出生在中產階級精英家庭的紐約男孩,27歲就創辦了日后極負盛名的金融雜志《機構投資者》,由此成為一位華爾街驕子。在事業的巔峰期他賣掉雜志,早早過上了度假般的生活,全然一位人生贏家。他沒有再追求更大的財富和聲望,而是鉆進了與作曲家馬勒有關的文獻、總譜、書信和日記中。他嚴格考證樂譜,修編并出版文獻,登臺指揮則是這種探索的延伸。
這樣的行為闡釋了一個嚴肅的藝術問題,那就是在作品和演繹作品的人之間,到底誰更重要。卡普蘭明顯選擇了前者,他甘愿做音樂的奴仆,不惜暴露自己在指揮技巧上的缺陷,甚至被樂團的樂手當面譏諷。我從視頻影像中看過他的舞臺表現,動作不夠瀟灑,神態也較為壓抑,沒有自由的個人宣泄,全然像個苦行僧,仿佛在艱難地完成著某種神圣的使命。
卡普蘭的故事不僅動人,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亦十分勵志。它說明只有努力工作,才有可能用更多的時間追求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卡普蘭做到了,雖然一曲總有終了時,但他肯定死而無憾。 (許淥洋)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卡普蘭離世 著名指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