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熊孩子”們的家長為何不肯痛快擔責?
深圳龍崗街道愛聯愛新小區內的54輛車被劃傷已過去半個月之久,涉事孩子和家長遲遲未現身。近日,涉事的4名熊孩子終于被找到了。此前,深圳一汽車維修公司表示,愿意替熊孩子和家長免費承擔全部車輛的維修,但是要求涉事孩子家長主動承認錯誤。對于久未現身原因,涉事家長表示此前并不知道該事情,但小區物管負責人則舉證稱家長有躲避責任的嫌疑。(12月7日《南方都市報》)
不得不說,當下的社會,不僅養孩子的成本上升了,“熊孩子”闖禍的成本也上升了。二三十年以及更早之前,調皮搗蛋的孩子們也常干些拿彈弓打別人家玻璃或扎別人自行車胎、拔自行車氣門芯的事,事發后,除了挨頓揍,還要被家長著去道歉,并由家長賠玻璃、補車胎——花費通常不會太大,基本都在家長可承受范圍內。但今天則不同,玻璃強度變大了,而且幾乎家家都有防盜網,砸玻璃的惡作劇已經少見,隨手就可來一下的,是劃車。
不幸的是,劃車的成本實在太高,“熊孩子”輕輕劃上一下,成本少則幾百,多則上千,遇到豪車,甚至還要以萬計。一次性劃車54輛,家長要付的賠償金少說也要數萬元,一次性拿出這么多錢,絕非普通家庭所能承擔。“熊孩子”們的家長遲遲不肯露面,甚至在被找到之前表現出刻意逃避的種種跡象,癥結其實就在這里——賠償金太高。
面對自己依法應該承擔的賠償金,尤其是相對高額的賠償金,躲避恐怕是絕大多數人的本能反應。但是,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不僅僅是在靠本能生活,而是要與社會打交道并在社會中擔負起自己的責任與義務,這其中,就包括依法給付因自己或自己的被監護人的過失而給他人造成的損失賠償。
賠不賠得起是能力問題,愿不愿意承擔賠償的責任則是態度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勇于擔責的態度比賠償的能力和實際賠償的行動更重要——賠不起是沒辦法的事情,應賠而不愿賠則是沒擔當的事情。
有人或許會說,人家賠不起是因為人家窮,有車的都是富人,富人何苦為難窮人。且不說有車未必真富有,單就發這種論調而言,實際上就是在偷換概念,是在將對責任的討論引向關于窮富的討論,甚至有挑起仇富的嫌疑。
責任就是責任,該承擔的就應該承擔,這沒有什么話可說。從媒體的報道來看,在有維修公司主動承擔維修責任之后,沒有了賠償壓力的涉事“熊孩子”們的家長仍然沒有痛痛快快地承認錯誤——“熊孩子”不懂事,難道家長也不懂事?有如此缺少擔當的家長,“熊孩子”之所以成為“熊孩子”,恐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遇事能縮頭時且縮頭,如此不敢擔責,如何給“熊孩子”們做個表率?而且,如果“熊孩子”們不能從中接受教訓,下次再闖個類似的禍,如果沒有別人幫你買單,家長們又當如何為之呢?(張楠之)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熊孩子”劃車 家長擔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