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培養孩子“財商”就像學鋼琴一樣高雅
“理財教育”
11月29日,北京、上海、溫州三地同步舉行了針對00后的財商測試,這場測試由螞蟻金服旗下螞蟻聚寶財商實驗室組織。受測的00后們不僅表現出基本的金錢概念,也不乏有人懂得理財、拍賣甚至眾籌。(《武漢晚報》11月30日)
人有“三商”,即智商、情商和財商。如果說智商是和自己打交道,情商是和人打交道,財商則是和錢打交道。金融業被譽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和血液,“金融理財能力是實現富裕幸福生活的基礎,是現代公民的一門必修課”。一個人似乎可以不怎么和人打交道,卻無法不和錢打交道,所以近年來“財商教育”逐漸興起,當然也伴隨著不少爭議。
前不久,廣東率先從廣州開始試點推動開展中小學金融理財知識教育試點工作,36所中小學從9月秋季開學時起接受金融理財知識教育,這意味著廣州成為國內首個將金融理財知識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地方課程體系的試點地區,相關試點工作獲廣東省副省長陳云賢專門批示。可消息甫一傳出,反對聲如潮。有人認為,此舉會讓孩子們染上銅臭氣,會讓他們打小就產生拜金主義傾向。這顯然是一種偏見,或者說是因無知而導致的誤解。理財教育其實是讓孩子們面對金錢時知道如何正確對待、支配金錢,以及如何通過正常、合法的渠道獲取金錢。它有百利而無一害,大可不必標簽化甚至妖魔化。
曾有這樣一個實驗,有個美國小孩問他的富爸爸:“我們家有錢嗎?”爸爸回答:“我有錢,你沒有。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斗得來的,將來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勞動獲得金錢。”美國小孩聽了爸爸的話會獲得以下幾方面信息:自己的爸爸很有錢,但爸爸的錢是爸爸的;爸爸的錢是通過努力得來的;我如果想有錢,我也得通過勞動和努力獲得。
而有個中國小孩問他的富爸爸:“我們家有錢嗎?”爸爸回答:“我們家有很多錢,將來這些錢都是你的。”中國小孩聽了爸爸的話獲得的信息則是:我爸是有錢人,我們家有得是錢,我爸的錢就是我的錢!我不用努力就已經有很多錢了。于是,當孩子長大繼承父親的財富后,往往不知道珍惜和努力,被古語“富不過三代”不幸言中。這位中國富爸爸傳給孩子的僅僅是物質財富,沒有精神財富作依托,物質財富就有“雙刃劍”的危險。
當然,上述實驗過于主題先行和絕對化,但無論家庭貧富,確實都應該讓孩子明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明白錢應該靠自己辛苦掙來,明白不應鋪張浪費。因此,兒童理財從小做起,不讓孩子的財商輸在起跑線上,這確實有意義。未接受健康的理財教育,沒有起碼的財商,反而更容易拜金。
據了解,猶太人的理財教育中最為重要的還是教授孩子們關于錢的最核心的理念,那就是責任——孩子們知道錢是怎么來的,也就知道了節儉的必要,還會懂得付出、慈善——不光為個人,也為社會。
在一些發達國家,“財商教育”不只是家庭私事,也體現了政府部門的重要責任。美國教育部曾倡議并資助一項計劃,即全國34個州的3000所中小學學生參加一項“為美國而儲蓄”的計劃。早在2011年,英國政府公布的一系列教學改革計劃,就包括儲蓄和理財成為英國中小學學生的必修課。時任英國兒童事務大臣的保爾斯認為,7歲到11歲的學生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于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學習如何管理銀行和儲蓄賬戶、如何做預算。推出理財教育,培育孩子的財商,并非讓孩子個個成長為巴菲特,即便從他們的成長來說,多一點正確的財富觀并涵養責任意識,有什么不好?千萬別像一些迂腐的古人那樣羞于談錢,也別像某些今人狹隘地認為錢是萬惡之源,如果說培養孩子彈鋼琴等才藝是高雅之舉,讓孩子學會支配金錢、靠本事掙錢難道就是庸俗的?別把“理財教育”說得那么不堪,也別戴著有色眼鏡看待財商開發,不妨心平氣和地理性對待。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財商培養” 金融理財知識 “理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