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12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十二屆全國政協第四十二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十二屆全國政協第四十二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全國政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雙周協商座談會發言摘登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動漫研究中心主任鄧麗麗:用“本地化+互聯網”推動非遺保護與傳承
在有效推進中國非遺保護與傳承方面,應以非遺傳承人為核心,用“本地化+互聯網”的機制,廣泛推動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同時,著眼于后幾代年輕人的傳承培養,逐步解決非遺傳承的現實問題和長遠問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傳承保護機制。具體想法有三點:
一、 傳承人的作品和技藝應著重于本地化保護、本地化傳承。建議在各地保持非遺原生態條件下,建立非遺傳承人的本地化傳承基地。對這樣的基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根據不同地域情況和不同規模,在原先給予傳承人資金補貼的基礎上,增加對地方基地的政策傾斜與資金投入。用于新一代傳承人的基礎培訓,開發本地特色的非遺產品,帶動就業,緩解貧困,使非遺傳承有扎實的基礎。
二、 利用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搭建非遺通向世界的平臺。建議利用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來搭建非遺外向傳播、廣泛聯結的平臺。例如,在建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基礎上,擴展這個網絡平臺的功能和內容,最大限度地展示和傳播中國非遺傳承人及其作品、技藝,增加關注度。
三、 在互聯網時代,將非遺傳承發展的主導力量,放在80后、90后的年輕人身上。建議要特別關注80后、90后對非遺的興趣和需要,鼓勵他們擔當起保護和傳承的責任;采取針對性措施,提高80后、90后對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認識;設立獎項,鼓勵年輕人將非遺和現代需求融合,進行創新性設計;還可對80后、90后從事相關非遺傳承的小微企業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執行理事長陳四光:建立全國非遺傳承中心
目前,非遺事業的發展存在著一些問題:重理論研究,缺少市場調查;非遺資金少而散,稅收重;非遺產品成本過高;非遺傳承缺乏生活化、常態化;人才培養單一,后續力量不足。
要想解決非遺發展中的問題,必須有效整合社會力量拓寬非遺發展出路,必須跨界發展,實現互聯互通。要廣泛依托大專院校、社會團體、研究機構進行廣泛社會調查,了解市場需求,依托國內外設計機構、設計公司,根據市場需求設計產品;依托傳承人工作室和生產企業,根據設計的內容生產產品;依托特色街區、旅游景點、博物館商店、互聯網,進行文化商品流通,滿足市場需求,取得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只有進入這種良性循環的狀態,才能真正解決非遺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非遺發展是系統工程,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讓非遺文化與市場成功對接,通過市場流通實現非遺“活態化”發展,以展示帶動流通,以流通實現傳承,流通才是最好的保護與傳承?,F階段,應該建立非遺示范基地,打造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心。
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心的建立,需要國家的扶持。一是專項土地劃撥。享受建設博物館政策,給予專項土地劃撥。二是定向資金扶持。對“中心”及進駐“中心”的傳承人和企業給予定向資金扶持,給予貼息或無息貸款。三是減免稅。享受國家增值稅、所得稅減免或全額反稅政策。四是出臺扶持非遺基金會社會捐贈全額免稅。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傳承 保護 非遺 物質 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