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進口食品火爆背后亂象叢生 標注混亂讓人看不明白
進口食品也有安全問題
日前,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長畢克新公布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從57個國家或地區的進口食品中檢出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法律法規要求的進口食品共1255批、4960噸,其中近一半出現食品添加劑超標、微生物污染、污染物超標問題。
畢克新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共檢驗檢疫進口食品2035.2萬噸,其中不合格進口食品主要種類為:飲料類、糕點餅干類、糧谷及制品類、糖類、水產及制品類、酒類、乳制品類、調味品類、干堅果類、茶葉類,占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總批次的85.3%。
不合格進口食品的主要原因是:食品添加劑不合格、微生物污染、品質不合格、標簽不合格、證書不合格、污染物超標、貨證不符、包裝不合格、非食用添加物、轉基因成分等。其中,食品添加劑超標、微生物污染、污染物超標較為突出,占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總批次的48%。
令人注意的是,在國家質檢總局近日發布的新一輪進境不合格食品信息中,就有多批次食品因添加劑超標或腐敗變質被
銷毀或者退貨。從法國進口的愛樂薇超高溫滅菌稀奶油因產品變質被銷毀;從泰國進口的小浣熊調味海苔棒因菌落總數超標被退貨;從西班牙進口的凍格陵蘭比目魚尾因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磷酸鹽被銷毀;從新西蘭進口的冷凍去骨牛肉腐爛變質;從日本進口的可口可樂罐裝紫葡萄味碳酸飲料因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苯甲酸被銷毀……
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專家阮光鋒表示,進口食品不一定就很安全,消費者沒有必要盲目崇拜進口食品。
海外代購食品維權難
打開微信的朋友圈,不少人被代購的奶粉、鈣片、維生素、蜂膠等各種食品信息廣告刷屏。
“我從朋友那買過加拿大蜂蜜,味道也一般,但食品包裝全是英文,自己也看不懂,誰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會不會吃出問題”,市民周小姐說。
朱丹蓬介紹,在網絡或微信朋友圈做代購進口食品的人,大部分都是代理,所以很有可能賣家自己也不確定產品的貨源和質量是否真有保證,難免有黑心商販用假產品換個“新包裝”混進市場,以假亂真、以次充好。
同時,網上代購境外進口食品一旦產生糾紛,不僅維權流程長,而且舉證、快遞產品都很麻煩,維權的成本會相當高。
阮光鋒也表示,一些含有不明成分的進口食品通過海淘、代購等方式流入國內。這類食品中往往含有國內不常見的成分,有些成分甚至缺乏相應的中文譯名。根據相關國標規定,若某種成分屬于國內未經批準使用的成分,進口商需向衛生部門申請該成分為“新資源食品”,經衛生部門審批通過后方可添加使用。這也無形中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風險系數。
□服務篇
進口食品選購要四看
市民在選購進口食品時,究竟該注意些什么?
阮光鋒介紹,消費者可以通過觀包裝、查證件、看條形碼、驗信息等四招進行進口食品真偽鑒別。
一看包裝上是否有中文標簽。標簽的內容不僅要與外文內容完全相同,還必須包括以下幾項內容:食品名稱、配料成分、凈含量和固體物含量,原產國家或地區,商品生產日期、保質期、貯藏指南,制造、包裝、分裝或經銷單位的名稱和地址,在我國國內的總經銷商的名稱和地址等。
二看是否貼有激光防偽的“CIQ”標志。“CIQ”是“中國檢驗檢疫”的縮寫,該防偽標志是從2000年開始對檢驗檢疫合格的進口食品統一加貼的。”如無我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開具的“CIQ”標志,消費者有權向經銷商索要查看“進口食品衛生證書”。
三看產品條形碼。編碼具有唯一性,它要求一個商品項目、一家廠商或一個國家(地區)只有一個代碼,當商品項目、廠商、國家(地區)已經確定,就永不改變。而且商品條形碼中的一組數字還要組合國家(地區)、廠商和商品,這種商品項目代碼就可保證商品的代碼標識在一個國家(地區)乃至世界范圍內都是特定和唯一的。例如,前綴碼為“471”的是中國臺灣生產,“84”的是西班牙生產,“000—019、 030—039、060—139”的是美國生產,“690—695”的為中國大陸生產,“94”的是新西蘭生產、“45—49”是日本生產的等。因此,消費者在選購進口食品時,應拒絕購買不具有條形碼的食品。
四看經銷商有無進口食品衛生證書。該證書是檢驗檢疫部門對進口食品檢驗檢疫合格后簽發的。證書上應注明進口食品包括生產批號在內的詳細信息。只有貨證相符,才能證明該食品是真正合法進口的。
對于進口食品來說,一旦出現產品質量問題,需要投訴或賠償,消費者很難去找國外的生產商,只能去找經銷商,因此,產品包裝上的經銷商企業名稱、地址、電話等信息一定要看清楚。(京華時報記者錢宇陽 京華時報漫畫謝瑤)
編輯:趙彥
關鍵詞:進口食品 國產食品冒充 安全問題 海外代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