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作迎來了新的春天,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同時,也不能否認,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歷史,丑化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惡不辨、以丑為美,過度渲染社會陰暗面;有的搜奇獵艷、一味媚俗、低級趣味,把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當作感官刺激的“搖頭丸”;有的胡編亂寫、粗制濫造、牽強附會,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華、過度包裝、炫富擺闊,形式大于內容;還有的熱衷于所謂“為藝術而藝術”,只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脫離大眾、脫離現實。凡此種種都警示我們,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
我同幾位藝術家交談過,問當前文藝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他們不約而同地說了兩個字:浮躁。一些人覺得,為一部作品反復打磨,不能及時兌換成實用價值,或者說不能及時兌換成人民幣,不值得,也不劃算。這樣的態度,不僅會誤導創作,而且會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人類文藝發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粗制濫造,不僅是對文藝的一種傷害,也是對社會精神生活的一種傷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文藝要贏得人民認可,花拳繡腿不行,投機取巧不行,沽名釣譽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轎,人抬人”也不行。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古往今來,文藝巨制無不是厚積薄發的結晶,文藝魅力無不是內在充實的顯現。凡是傳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篤定恒心、傾注心血的作品。福樓拜說,寫《包法利夫人》“有一頁就寫了5天”,“客店這一節也許得寫3個月”。曹雪芹寫《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正是有了這種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藝作品才能打造出來。
“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有容乃大、無欲則剛,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大凡偉大的作家藝術家,都有一個漸進、漸悟、漸成的過程。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就要有“望盡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即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達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領悟。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文藝創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同創新能力不足很有關系。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多處講到,作家詩人要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唐代書法家李邕說:“似我者俗,學我者死。”宋代詩人黃庭堅說:“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是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集成,是胸懷和創意的對接。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增強文藝原創能力。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營造積極健康、寬松和諧的氛圍,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充分討論,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切磋互鑒。我國少數民族能歌善舞,長期以來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藝成果,這是我國文藝的瑰寶,要保護好、發展好,讓它們在祖國文藝百花園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要把文藝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響的各領域文藝領軍人物,建設一支宏大的文藝人才隊伍。文藝是給人以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的,藝術家自身的思想水平、業務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努力做到“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除了要有好的專業素養之外,還要有高尚的人格修為,有“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還要處理好義利關系,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職業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贏得人民喜愛和歡迎。
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由于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等發展,文藝乃至社會文化面臨著重大變革。要適應形勢發展,抓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加強正面引導力度。近些年來,民營文化工作室、民營文化經紀機構、網絡文藝社群等新的文藝組織大量涌現,網絡作家、簽約作家、自由撰稿人、獨立制片人、獨立演員歌手、自由美術工作者等新的文藝群體十分活躍。這些人中很有可能產生文藝名家,古今中外很多文藝名家都是從社會和人民中產生的。我們要擴大工作覆蓋面,延伸聯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們,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團結、吸引他們,引導他們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
第三個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鄧小平同志說:“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江澤民同志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藝術的創造,在人民的進步中造就藝術的進步”。胡錦濤同志強調:“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遠同人民在一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藝術之樹才能常青。”
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只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揮最大正能量。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第一,人民需要文藝。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必須抓好經濟社會建設,增加社會的物質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物質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飯是最主要的,所以說“民以食為天”。但是,這并不是說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無的,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以及民間文藝、群眾文藝等各領域都要跟上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
還有,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他們想了解中國,想知道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想知道中國人對自然、對世界、對歷史、對未來的看法,想知道中國人的喜怒哀樂,想知道中國歷史傳承、風俗習慣、民族特性,等等。這些光靠正規的新聞發布、官方介紹是遠遠不夠的,靠外國民眾來中國親自了解、親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藝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這方面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說,一篇散文,一首詩,一幅畫,一張照片,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一曲音樂,都能給外國人了解中國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京劇、民樂、書法、國畫等都是我國文化瑰寶,都是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中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要向世界宣傳推介我國優秀文化藝術,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第二,文藝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列寧說:“藝術是屬于人民的。它必須在廣大勞動群眾的底層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須為這些群眾所了解和愛好。它必須結合這些群眾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們。它必須在群眾中間喚起藝術家,并使他們得到發展。”人民生活中本來就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文藝工作 座談會 習近平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