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從熊貓長城到安全便利 留學生有了新“中國印象”
從熊貓長城到安全便利 留學生有了新“中國印象”
不少外國留學生今年春運期間到火車站做志愿者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王倩 通訊員 盧慶雷
來自巴基斯坦的扎克是個愛玩愛鬧的“95后”,五年前來到廣州的第一個晚上,他哭了一整晚,“我對這個陌生的國家感到害怕,我不知道為什么父母非要讓我來中國。”但現在,扎克已經是華南理工大學留學生聯誼會主席,每學期,他都和紅十字會取得聯系,組織留學生在中國義務獻血,并且告訴他們:“中國非常棒!”
從恐懼中國到愛上中國,扎克式的轉變在華工留學生身上處處可見。如何讓留學生的求學期間不僅僅是局限于書本,而是對所在國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安然教授團隊在國際學生培養理念、思想教育體系、教育方式等方面進行了12年的探索,他們建立起多元文化共享教育理念、構建“認知-認同-踐行”全過程思想教育模式,以及多方聯動的協同教育培養機制。
剛來中國“有些怕”
今年春節的廣州南站,不少旅客在向志愿者咨詢時意外地發現,熟練指導自助購票或者指引站內地點的,竟然是一張張外國面孔。來自肯尼亞的留學生范偉(中文名)說:“很多人看到我就愣了,不敢相信給他們指路的是外國人。”這個14歲就考上大學的“神童”從小對中國文化十分向往,但也僅僅停留在中國功夫的層面,他背著家里人自學漢語,成功圓夢,來到中國。如今,他不僅在學習夢想已久的中國功夫,更學會了大多數外國人都不了解的中國樂器——塤和葫蘆絲。去年,他還從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里學會了“為人民服務”,在擔任春運志愿者時,他沒少說這句話。而通過春運,范偉對中國文化中對“家”和“故鄉”的認知又深了一層。
雖然是自己主動選擇,但范偉到中國的第一個晚上,和扎克一樣,也同樣在哭,他害怕的是,這個國家會不會和我想的不一樣。
需求其實是雙向的,老師們也發現,即便是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仍然非常不夠。華工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劉程在美國孔子學院工作時,仍然被學生問過“你為什么沒有辮子”這樣的問題。震驚之余,他意識到,擴大中國對外的窗口,留學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
留學生“走出課堂”
如何讓留學生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安然教授團隊經過12年的探索和實踐,建立了多元文化共享教育理念、構建了“認知-認同-踐行”全過程思想教育模式,以及多方聯動的協同教育培養機制。
現在,華工所有的留學生,無論主修什么專業,都要上一門主題為“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課程。安然教授告訴記者,首先要讓留學生學會多元文化共享,懂得去欣賞彼此的文化,在這個基礎上再引入中國文化,才更容易得到認同和踐行。
華工還充分利用學校的學科優勢,把科學和人文結合起來,讓留學生在了解中國的同時學到更多知識——比如當講到中國酒時,不止講酒文化和酒仙詩人,更請來生物學院的教授講解白酒釀造的原理和過程。為了讓留學生認識一個全面真實的中國,華工不只讓他們留在課堂,還鼓勵和帶領他們走出去,用自己的觸覺體驗去了解中國社會。
通過“認知-認同-踐行”的全過程培養,留學生對中國的認同和熱愛程度顯著提高。SOPHEAK(現為柬埔寨副首相內閣助理)在深圳考察參觀后說:“深圳速度代表了中國速度,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發展比我們想象的更加迅猛,讓我震撼佩服!”留學生LINNOO(現就職緬甸外交部)在參觀完從化抽水蓄能電站后表示:“如此龐大的工程令人驚嘆,從以前的進口西方設備到現在的中國制造,這是不斷發展過程中質的轉變!”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速度烙在留學生的內心,成為他們傳播中國故事的種子。
中國關鍵詞是什么?在很多沒到過中國的外國人眼中,“熊貓、功夫、長城、茶”就是中國文化的代表。而在華工留學生的眼中,中國早已不是這么表面——
“過去的中國五千年歷史輝煌,如今的中國正在偉大復興。”
“中國非常安全,我經常踢足球,把手機鑰匙放在旁邊也不會丟。”
“中國的發展讓我深感佩服,希望自己能把學到的東西帶回去,讓祖國也能像中國一樣發展。”
“中國交通便利,在蘇丹早上9點上班人們5點就要起床,我剛到廣州時以為也要這樣,10點的約會我6點就出門了,結果一路地鐵,不到8點就到了!現在我已經一年半沒用過現金,中國的便利讓我印象深刻。”
編輯:曾珂
關鍵詞:從熊貓長城到安全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