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師生關系:困境?出路?

2015年09月30日 10:28 | 作者:陳亞聰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全國政協委員包明德:

  新型師生關系

  繼承道德禮儀的同時也應有現代性

 

  “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一些對應關系發生了變化,甚至出現裂痕,這也包括如今的師生關系。”

 

  談及對當下師生關系的思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黨委書記包明德認為,無論社會如何發展,價值觀如何多元,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仍應倡導。“現在,創新被提升為國家戰略,在這一背景下,無論是高校還是科研院所都倡導學生要有創新精神,對老師、學術權威不要盲目相信,要善于思考、敢于質疑。但無論怎么創新,學術規范及學風還是要堅持。如師生之間,可以探討問題,也可以彼此提出新的觀點或建議,但一定要在有所研究之后,要有理有據。同時,學術討論之間切不可詬病、謾罵。”

 

  包明德發現新一代的學生,有這樣的精神傾向:獨立意識強,但對一些傳統的為人禮節,如尊重老師、待人接物謙卑恭敬等不太注意。“我希望學校在倡導自由、平等的同時,應適當在教學中加入一些傳統的道德禮儀,讓學生了解、傳承優秀的傳統美德。”

 

  回想自己幾十年做教師的經歷,包明德經歷的師生關系總體氛圍還是和諧的。他認為,在倡揚尊師重道的同時,師生關系也應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豐富內容,與時俱進。

 

  “傳統應該是活著的,這意味著在繼承基本精神的同時,內容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更新,這樣才具有時代精神、現代意識。”在包明德看來,新型師生關系既要強調尊師,也要提倡“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的精神,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有一代又一代的創新人才。

 

  “我關注到這次人大師生決裂的事件,輿論要么一味地指責老師不尊重學生,不保護學生的創新能力,要么批評學生不尊師重道,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有些片面。我們應該辯證地看這一問題,引導師生將尊師重道的傳統和新時代人性化的溝通方式二者統一起來。”

 

  全國政協委員章義和:

  老師應成為跨越代際的溝通者

 

  “我不是很喜歡師門、師兄、師弟這類稱呼,仿佛幾個人自成一個小圈子,帶了些許封閉色彩。同時,師門的概念,太強調教師的地位。”談及如今的師生關系,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章義和認為,在強調尊師的同時,也應倡導彼此的尊重、平等,不能像過去那樣,太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其實很多時候,學生是弱勢。”

 

  現在很多老師被新一代學生“太個性,不好教”所困擾,章義和對此的心態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問題,教師之所以被稱為教育者,是因為他可以跨越代際差異,解決好不同時代的學生存在的一些行為、心理問題。教師所做的本就是關乎未來的工作,接觸的人、事、知識,當然不會完全與自己經歷的相同。所以,只要老師以開放的心態面對各種不同,在尊重、平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并時常告訴自己:再多點耐心,再等等,那就不會有“教不好的學生”。

 

  章義和坦言,對于如何對待學生,他也經受過內心的痛苦。有一次,他碰到一個拖延癥癥狀較深的學生,答應了要做的事情,總是做不到,盡管學生自己也意識到這樣不妥。“我也想過把這事兒匯報到系里,請心理醫生給這位孩子看看,但是最后我還是決定,再等一等。如今,我慶幸自己這個決定。”

 

  因為怕請心理醫生給這位學生帶來心理壓力,章義和帶著些許冒風險的忐忑,堅持自己多費心。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他還派了三四個學生經常與這名學生交流,“因為年紀相仿的人比較容易理解,并可以依據年齡特點,提出適宜的建議。”

 

  如今,這位學生的狀態好了很多,章義和也越發堅信,在處理學生問題時,老師一定不能太心急,要多給學生一些時間。

 

  “其實,現在很多學生的心理都處于亞健康狀態,老師一定要引起注意,幫學生調整,不能將這一隱患推到工作、社會中去。當然在老師想辦法解決時,家長、學校、社會一定要相信老師的專業能力。大家決不能對教育失去信任和信心。”

 

  對于如何更好地處理師生關系,章義和的觀點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師生關系有不適應現實情況的地方。但是轉型的同時,也不能與傳統割裂,應將尊師重道等傳統美德與注重平等、保護個性等現代教育理念有機融合。”

 

  全國政協委員葛曉音:

  “想營造好的師生關系不要把時間花在抱怨上”

 

  “我覺得現在學生與過去相比,學風更好了,常常會自發組織讀書會、研究文獻,學習熱情很高。雖然有時候作業不能按時交,但他們會很認真地發很多條短信道歉、解釋,而寫的報告也很有自己的見解。”

 

  被問及如何評價當下的學生,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葛曉音不吝贊美。談及與新時代學生相處的秘訣,電話那頭的她帶著笑意說,“沒啥先進的方法,以心換心,用專業精神感染他們。想營造好的師生關系,不要把時間花在抱怨上。”

 

  葛曉音很享受自己為師的工作。與偶爾的生氣相比,更多時候,她感受到的是幸福。

 

  66歲生日時,葛曉音突然被兩個學生邀請去參加一個學術研討會。當時,她并沒有想太多,徑直走進現場。但進場后,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已經背投上的研討會主題,葛曉音內心感懷不已。原來兩名學生瞞著葛曉音,自發組織了30多位她的學生,來給老師慶生。

 

  比起現在一些學生吐槽一學期也見不了幾次導師,能見到導師是一件很“喜出望外”的事,葛曉音說自己確實很慶幸自己身在北大,研究生、博士階段,師生比相對平衡,有精力可以挨個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輔導、溝通。“見面多了,交流多了,彼此的關系自然容易和諧。”

 

  □相關評論

  多元聲音并不意味著可以美丑不分、善惡不論

  文/賀春蘭

 

  孫家洲教授和學生郝相赫一定沒有想到,自己在朋友圈的私密討論竟然引發輿論如此高度關注,想必他們同樣沒有想到的是,嘩然的輿論場竟然呈現如此多元的生態。對導師孫家洲的行為先是肯定后伴隨著四起的質疑聲,甚至有指責認為他可能扼殺了創新人才,也有聲音指責媒體的關注是沒有更好話題的娛樂式的圍觀。

 

  先是辯解后是道歉的年輕人郝相赫以及更多年輕人面對這紛紜喧嘩的輿論場將何去何從?本出于維護師道尊嚴、學術尊嚴甚至社會公德而勇于直言的教授孫家洲面對諸多質疑甚至批評聲,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是否還敢于堅持對學生的人格要求?筆者認為,在倡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這件事情絕非學校內部的一地雞毛。

 

  年輕人確有發表學術評論的權利,但充滿戾氣的謾罵和創新似乎完全沾不上邊;如果導師還視若不見,公眾還鼓勵包容,年輕的人格尚在形成階段的郝相赫們想必也不會繼續道歉甚至還認為導師多事兒。

 

  中國社會轉型、利益分化帶來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眾聲喧嘩———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寬容地容納多種聲音存在的輿論場。早在幾年前,面對輿論場上過于單一的一元聲音,筆者曾多次撰文呼吁,多元聲音方能抑制偏執,真理必將越辯越明。但今天看孫郝師徒引發的眾多評論性文章,各說各有理,似乎已經沒有是非、不存在公理,輿論之江湖已經多元得讓人缺少安全感。我們對各種生活方式、生活狀態、各種聲音的包容并不意味著我們美丑不分、善惡不辨,把漫罵當成創新,禮儀之邦不需要基本的禮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不僅僅關系中國夢的實現,更牽系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是非麻木,言行缺少底線一度使得中國社會陷入無序混亂的境地,叢林文化大行其道,每個社會成員也因此缺少安全感,幸福指數大為降低。所以,類似事件需要輿論關注,更需要理性的負責任的立場和態度。

 

編輯:邢賀揚

1 2

關鍵詞:師生關系 孫家洲 斷絕師生關系 曹義孫 包明德 全國政協委員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 久久综合国产高清 | 亚洲国产精彩中文乱码AV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视频不卡视频 |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100部 | 亚洲资源站中文在线丝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