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京張醫院聯姻腦科患者就近看病
兩醫生“雙城計”
不一樣的兩點一線
8月3日,兩家醫院正式簽約后兩天,萬偉慶就“心急”地出現在了第一醫院,“想早點過來看看”。
與在天壇醫院的工作不同,原來他只是單純地做好一名醫生,看門診、做手術。到了第一醫院,他還要考慮整個腦科中心的團隊建設和運行。
剛來幾天,萬偉慶就與院內的醫生發生了爭執。當時有個腦外傷的病人,緊急搶救過來了,“但由于術后關注不到位,情況并未轉好。”萬偉慶說,他當時很惱火,當著病人的面便把那位醫生訓了一頓,而這也讓他發現僅自己業務過硬還不行,隊伍的建設至關重要。
萬偉慶開始搞培訓,自己親自講課,同時讓醫生自擬發展規劃,“一、三、五年計劃都有。”
去了張家口20多天,萬偉慶還沒有回過北京,用他自己的話說,不是不想回,是沒時間回。有時,他會一直在醫院工作到凌晨2點,簡單休息下,早上7點便起床上班。偶爾也焦慮,晚上睡不著,就找同事要點助眠的藥吃,“累,不過這也是種挑戰,為了把事情做好”。
萬偉慶忙碌著,晚“報到”幾天的李菁晶也不輕松。她掛職為神經內科執行主任,實際“統領”的是第一醫院原神經內外科共9個科室,工作涉及統一診療規范、業務培訓等等,出診時遇到非專業領域的病人,還得緊急向北京“求援”。
去張家口之前,兒子說什么也不同意她走,最后她只好“背著”兒子,在外地度假一結束,就從機場直奔張家口,等到周末再回家給兒子“賠罪”。“他現在也適應了。”李菁晶說。
也有比原來輕松的地方。在北京時,李菁晶家住西二旗,每天早晨她必須5點40分起床,趕在6點10分前出門,才能避過早高峰準時到醫院上班。到了張家口,醫院為他們在附近安排了宿舍,“步行5分鐘就到門診樓了,還能好好吃個早飯。”
建區域腦科診療中心
實現患者分流
按照雙方目前的約定,萬偉慶和李菁晶需要在第一醫院至少掛職一年,搭建腦科中心診療系統的同時,建設起救治綠色通道,打通京張危重病人轉診的通道。
李菁晶說,現在遇到危重病患,有時候她只能托人情幫忙轉診,“但這肯定不是長久之計。”
根據規劃,天壇醫院遷到花鄉新址后,定位主要為疑難危重疾病診療中心、重大新技術臨床應用中心、高水平科研創新中心和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
針對外地患者集中的問題,天壇醫院院長王晨介紹,他們將嘗試與河北86家縣醫院實現信息共享,搭建天壇神經科云醫院,讓河北地區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在縣醫院就能實現門診和會診討論等功能。
“如果家門口就能看好病,誰愿意跑那么遠?”萬偉慶也認為,未來,第一醫院的腦科中心應該是一般疾病的診療場所,如果在當地解決不了,再往北京轉診,從而實現患者分流。
第一醫院黨委書記王玉萍表示,他們的目標是用3到5年時間,將天壇醫院(張家口)腦科中心建設成為輻射晉冀蒙的區域性腦科診療中心,讓周邊地域的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看腦科。
新京報記者 黃穎
編輯:趙彥
關鍵詞:京張醫院 建區域腦科診療中心 醫生雙城記 患者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