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分級診療新解:有“權力”的家庭醫生
上海市徐匯區斜土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朱蘭(右)正在社區給居民做健康宣教。 徐匯區衛生計生委供圖
家庭醫生有能力、有權力、有動力,“小病當醫生、大病當參謀、重病當親人、康復當助手”,讓簽約居民少花錢看好病
“我們這里地段好,到中山、龍華、瑞金這些三甲醫院都很方便。但是我們相信小朱醫生,她了解我的情況,看病細心。”家住上海徐匯區斜土路街道的戴老伯對記者說。
戴老伯口中的小朱醫生,是斜土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團隊帶頭人朱蘭。
朱蘭30歲出頭,醫學碩士,9年前從專科醫生轉為全科醫生,如今她與社區內1060個家庭簽約,成為管理這些居民健康的家庭醫生,每周除了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更多時間放在社區巡診、上門照顧家庭病床、開設健康講座……忙得不亦樂乎。她采用慢性病群組干預管理新模式,使社區內700余名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得到有效控制,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小病當醫生、大病當參謀、重病當親人、康復當助手”,朱蘭給自己這樣定位。許多簽約的居民遇上健康問題甚至生活里的麻煩,第一反應都是“找蘭姑娘!”她的手機24小時開機,往往一個電話、一句提醒、一個建議,就能讓居民吃定心丸。
“原來的習慣是醫生坐診,等著病人上門‘看醫生’,大醫院小醫院沒啥差別。從2006年到現在,我們的全科醫生團隊真正實現了下沉,以人為中心,提供綜合服務。家庭醫生走街串巷,人人都認識。”黃浦區打浦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徐虹霞告訴記者。
“我們每個家庭醫生都有大批固定的‘粉絲’,很多二、三級大醫院醫生沒治好的病,社區衛生中心的小醫生給看好了。”徐匯區衛計委副主任王克利說。
這樣的變化,緣于上海在全國率先大力開展的住院醫師及全科醫師規范培訓工作,加上在績效考核、出國培訓、評優選先等方面的著力傾斜,全科醫生隊伍年輕化,學歷、能力迅速提升。以徐匯區為例,目前有全科醫生439人,本科以上學歷占了八成。
截至去年底,上海24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推行家庭醫生制,覆蓋全市94%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總共有3816名家庭醫生,簽約常住居民936萬人,占服務人口的42%。更讓人興奮的是,簽約居民年內使用家庭醫生診療服務的占68.1%,接受健康評估的占43.1%。
在上海,家庭醫生已有“居民健康守門人”的稱呼。如今,他們又被賦予了新使命——做居民“醫保費用的管理員”。
在大數據的支持下,家庭醫生可以聯網查詢居民在二、三級醫療機構的就診記錄。一方面對居民健康狀況有更清晰完整的認知,實施連續的健康管理;另一方面,能夠幫助管理其醫保費用,以便讓簽約居民花更少的錢看好病、管好健康。社區可以預留上級醫院的專家號源、轉診住院床位等,家庭醫生手中的醫療資源越來越多,“權力”越來越大了。
簽約居民在社區首診,前往上級醫院或前往未簽約醫院就診,都須經家庭醫生轉診,其在上級醫院的診療費用將有一定比例減免
今年6月10日,上海召開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推進電視電話會議,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本市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及8個配套文件。
這份被簡稱為“1+8”的改革文件,涉及社區衛生服務的多方面改革。上海市長楊雄說,一系列改革措施,目的是進一步激發社區衛生服務活力,強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平臺功能,構建梯度有序、分工合理、運行高效的全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改革方案中,最受百姓關注的是分級診療制度亮相:探索推進“1+1+1”醫療機構組合,即社區居民可以選擇簽約任意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家區級醫院、1家市級醫院。除急診外,簽約居民應在社區首診,前往上級醫院或前往未簽約醫院就診,都須經家庭醫生轉診,其在上級醫院的診療費用將有一定比例減免。
眼下,這一分級轉診制僅是通過價格杠桿引導、以居民自愿為原則,并不強制。在從事基層衛生服務中心管理多年的徐虹霞看來,如果允許他們開出基藥目錄之外的藥物處方,社衛中心一定會吸引更多居民來看病。她所在的打浦橋社衛中心已在規劃擴建。
對于即將實施的社區衛生綜合改革,徐虹霞和上海數千名家庭醫生們更關心的是,如何設定家庭醫生崗位、實施預算管理和設計標化工作量、提高薪酬。這些行業內部改革,將提高社區衛生工作效率、激發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下沉”,實現“強基層”。
所謂標化工作量,是指上海新梳理出6大類141項社區衛生服務基本項目,以8分鐘為1個標化工作時間,綜合考慮工作強度、風險等設定工作量。標化工作量與收入和崗位職責掛鉤,從根源上引導社區醫生為居民服務,實現有效健康管理。
家庭醫生一旦發現社區內有患者急需,可以優先獲得在三級醫院的住院床位,而二、三級醫院的手術病人出院后,也能轉回社區,讓家庭醫生無縫銜接,提供康復指導
調查顯示,上海人均一年看病9.03次,60歲以上的老年人門診量占所有上海市民看病比例的57%。這些老年人多是慢性病人,一般兩周就要到醫院去一次,看病并配藥。
上海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重點,就放在解決以常見病、慢性病為主的老人群體“看病難”問題上。這既需要社區提高醫療水平,也要讓老人們能在社區方便又放心地做好檢查、配到藥品。
在黃浦區,居民在打浦橋等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采集的檢驗標本,大部分都被集中送到瑞金—盧灣醫療聯合體臨床檢驗診斷中心,接受與瑞金醫院同一標準的統一檢測,檢驗結果即時通過統一信息平臺發回社區醫生處。胸片等影像資料也由專科醫生在影像中心集中讀片、出報告,患者最快當天就能知道檢查結果。即便將來再到三甲醫院看病,也不必重復檢查。
在上海最早推開社區衛生服務改革試點的徐匯區,除了統一的檢驗、讀片中心外,患者在社區衛生中心測量心電圖,仁濟醫院醫生就能看到結果,給出分析報告。
已有近4年運作經驗的瑞金—盧灣醫療聯合體包括了1家三級醫院、2家二級醫院和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上海根據國家衛生規劃探索“分級診療”的最早實踐。經過不斷摸索,原來的一家二級醫院成了三級醫院和社區醫院之間的承接、轉換和管理的“樞紐站”,另一家二級醫院則被改造成了老齡化城市急需的康復醫院,將在最近開張。醫聯體內,病人有順暢的轉診機制,家庭醫生也有了長效具體的業務指導和幫助。瑞金醫院會定期派醫生到社區衛生中心帶教、查房、查家庭病床,下居委會開設專病門診和講座。
大醫院最密集的徐匯區,已經有了覆蓋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和二、三級醫院的內部預約、轉診網絡。家庭醫生一旦發現社區內有患者急需,可以優先獲得在三級醫院的住院床位,而二、三級醫院的手術病人出院后,信息也能通過平臺轉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讓家庭醫生可以無縫銜接,給患者提供康復指導。他們率先開展的慢病處方試點,通過與國藥集團等建立集中配送通道和醫保監督機制,使社區中最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等9個病種的患者,可以在家門口配到原本在三級醫院才有的藥物,還能配到最長1個月的藥量。
在地域廣大的浦東新區南片,一個以上海市浦東醫院為區域中心、1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與的業務緊密型醫療衛生協同網也已運行了3年多。該區率先試行新農合按人頭支付的改革辦法,打通阻隔,建起“病人不動、醫生移動”的醫療服務體制新模式。用信息化手段實現了區域內“醫—醫”“醫—患”實時聯動,專家、臨床、科研和教學資源共享的局面,提高了基層醫院首診水平,尤其是鄉村醫生。據浦東南片醫療衛生協同網總負責人、上海市浦東醫院院長余波介紹,該區域內已有國內首個遠程移動醫療系統和上海首個“云病理”疑難病理診斷平臺、大數據下的一體化區域影像診斷中心。協同網還得到杜克大學、復旦大學及其附屬醫院的支持,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診,就能得到專科醫生的指點。
今年下半年,上海各區縣都將試點推行以家庭醫生為基礎的分級診療制度。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沈曉初解釋說,這一制度不是限制病人先到基層,而是希望對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特別是常見病、慢性病的患者提供一種渠道——“家庭醫生相當于你的醫生朋友,有了家庭醫生,他會告訴你到什么地方去看病,并給你一些正確的指導。”
在王克利看來,即便是家庭醫生占比在國內最高的徐家匯,與國外相比,全科醫生的力量也還很薄弱。“要改變整個社會的就醫習慣,破除‘大醫院人滿,小醫院沒人’的怪圈,解開醫患矛盾的連環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編輯:趙彥
關鍵詞:家庭醫生 分級診療制度 1+1+1醫療機構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