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免于公民恐懼不安 守住社保底線
因為在電視上做了一期節目,我意外收到了湖北省宜昌市一位退休女職工的來信。來信說:“我目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困難,只有含淚給您寫信了。我今年63歲,歲數不大,身體太差。原丈夫也重病已離異。我有個獨子38歲,工作一直很好,也穩定,沒成家。由于社會壓力大,兒子在今年初忽然患上了精神疾病,我覺得天都塌了。每夜急得不能睡,不能吃,就心慌。我的病更重了,還要照顧兒子。我怕我哪天人不行了,離開了人世,我的兒子身邊沒親人了,他怎么辦?誰來監護他的身體狀況,我就放心不下這件事,我該怎么辦?”
獨子之弱,由此可見!慈母之心,天日可鑒!慈母之愛,情深似海!上述個案只是社會福利民生保障問題的“冰山一角”。不爭的事實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社會差距在拉大(例如基尼系數早已突破國際警戒線)、發展的“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在釋放;與此同時,各類弱勢群體被邊緣化、無助化和擴大化特別是新生弱勢群體的涌現問題不斷出現,需要引起政府和社會的更多關注。然而,迄今中國尚未一部正式頒布的《社會救濟法》,整個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缺少第一塊基石,這跟崛起中的大國地位很不相稱,與法治國家的追求亦相去甚遠。在一個社會共同體,只要有一個人感受到莫名的恐懼,其他人就難免籠罩在不安的氛圍中。
回望歷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福利大同可謂是中國自古以來就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我們有理由期待社會保障制度能夠為公民提供安全的環境、保障和預期。建立并完善堅如磐石、完備細致、充滿人性關愛的社會救助體系,能使每一個公民免于生存的恐懼和不安。社會救助是任何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石,是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悠久的福利制度安排,更是確保底線正義、推動文明進步、實現長治久安的重要發展路徑。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發達國家福利社會的保障制度以維護全體公民的終生利益為根本原則,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可為中國借鏡:
一是全民性。維護全體國民的利益,每一個公民,包括國內原有居民和滿足居住年限等有關規定要求的外來移民,都有權利享受相關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
二是公平性。保證公民平等,不依種族、階層、性別、收入的不同而區別對待,所有公民均被無差別融入同樣的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之中。這方面,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階層分化的“福利不公”,權貴雖然是小眾人口卻占據了多數福利資源,平民雖然是大眾人口卻分享了少數福利資源。
三是差異性。注重個人的權利,每一項資助或者服務,甚至是對家庭的幫助,也具體到每一個個人。“不讓一個人掉隊”是北歐社會保障的基本目標和努力方向。
四是發展性。各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根據社會的需求在不斷地加強和完善。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和涵蓋范圍的不斷擴大,社會保障支出額隨著經濟發展有所增長,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在不斷提高。福利國家成為文明國家的共同追求。不僅北歐國家,歐盟成員國中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國家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例都很高。2002年這一比例最高的是瑞典,約為32.5%,接著是法國30.6%、德國30.5%、丹麥30%,芬蘭26.4%,而歐盟15國平均水平為27.5%。
然而,中國2010年社會保障僅占GDP的2.28%,2011年社會保障支出僅占GDP總量的2.4%,與福利國家相比,可謂天壤之別!我國社會保障支出僅占財政支出的12%,遠低于發達國家30%至50%的比例。除了“福利分配不公”之外,中國還存在極為嚴重的“福利匱乏”和“保障不足”問題。面對大量的弱勢群體,國家財政對社會保障事業的支持和投入卻杯水車薪、聊勝于無。為數不少的城鄉居民至今沒有享受任何社會保障、國家福利,絕大部分職工享受的社會保障不僅殘缺不全,而且僅僅能夠維持生存而已。
五是效率性。為了避免高福利的社會保障滋生“懶人和不勞而獲者”,提高社會整體效率,北歐國家對社會福利制度建立的原則進行了改革,使其在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權利和發展條件的同時,還要符合以下原則:第一,居民享受社會保障的程度是合理的和滿足基本需要的;第二,這些社會保障措施在滿足公民生存基本需要的同時,能夠激發其勞動熱情和創造性,并鼓勵居民自助;第三,各級政府在提供社會保障方面的責任是明確的;第四,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具有可承受的社會基礎。在這樣的基本原則之上,北歐的社會保障體系得以高協調、可持續地運轉,在保障公民權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迄今,北歐國家已經建立起地球上最完善、最令人向往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范圍廣泛,包括教育資助、免費醫療、失業救濟、老人照料、養老金支付、殘疾人救助、單親父母津貼、家庭和兒童保護等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應保盡保、全民皆保。在北歐國家的福利制度體系下,公民從“搖籃”到“墳墓”都會得到國家的關照和福林政策的照耀,都由政府給予全方位的貼心保障。從世界看中國,那么中國的社會福利和保障模式一個重要的改革取向就是從“權貴特別保障”模式向“公民全面保障”模式演進。
比諸北歐高稅金高福利的國家,日本應算中稅金中福利,但社會福利制度亦相當完備和健全。從兒童福利到殘疾人、老年人福利及對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扶助、醫療扶助等各種制度一應具備、應有盡有,做到了對弱勢群體的全面保護??梢哉f,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低是以老、弱、病、殘、幼基本生存權利的保障程度來判斷的,弱勢保障得越好說明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越高。在一個健全的現代福利社會,公民的基本生活都應該能夠得到完備的福利保障,不會因為階層、性別、年齡、地域、職業等的不同而產生明顯的社會不公。
任何改革都有時機問題,坐失時機的改革也是失去時效的改革,契合時機的改革才是適時有效的改革。因此某種程度上說,滯后的改革就是“無改革”,遲到的正義就是“非正義”。在苦難中掙扎的弱勢群體所呼喚和期盼的《社會救濟法》不僅是“雪中炭”,而且是“及時雨”,這樣的改革才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眾望所歸。
(穆光宗,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福利 民生 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