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制造強國更是“智造強國”
中國政府網昨天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的通知》。通知提出,為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加強對有關工作的統籌規劃和政策協調,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任組長,辦公室設在工信部,承擔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
對國家重大發展專項,以組建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領導小組的方式進行統籌安排,最早始于半個世紀前的“兩彈一星”工程。這項經“兩彈一星”工程成功實踐的制度,改革開放后在兩個“863”計劃中得到進一步強化與完善。本次成立的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層級更高,任務更重,領導統籌功能也要高于“兩彈一星”和兩個“863”計劃。該領導小組主要承擔制造強國建設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制造強國建設全局性工作,對制造強國建設所涉及的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專項落實檢查,以及跨地區、跨部門重要事項的戰略謀劃和協調。
5月19日,國務院正式頒布《中國制造2025》規劃,引發全球經濟界尤其是歐美經濟界的高度關切,國內外輿論一致將該規劃視為中國版“工業4.0計劃”,此前,世界上只有制造業大國德國提出了工業發展“4.0計劃”。在國家層面組建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的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既是《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以舉國之力辦大事的傳統體制優勢在新形勢下的發揚光大。
說德國是世界制造業強國,國際社會不會有疑義。由于衡量制造業強國有一套復雜、復合的評價體系,該體系主要由西方國家制訂和解釋,說中國已步入制造業強國俱樂部且發展后勁十足,國際上肯定有人認為言過其實,國內也可能有人并不認可。其實國人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至少在高鐵、核電、火電、電訊工程、高端船舶、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工程裝備、數控機床等諸多制造業門類中,中國有的已經引領世界水平,有的已可與世界一流水平并駕齊驅。
國際制造業界有個不成文的約定,衡量一國是否已步入制造業強國俱樂部,成套裝備制造產出要占到該國工業產出的20%。按此標準作單一性衡量,中國去年成套裝備制造產出占GDP的比重已高達30.4%,遠超德國居全球第一。對于“中國制造”,國人需要建立起三個新的概念,一是中國制造早已邁過了“3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飛機”的門檻,更非玩具、紐扣的代名詞;二是中國制造在大多數工業領域,已開始輸出成套裝備、生產設備、生產標準和技術維護方案,而不只是拋賣產品;三是中國出口已不是“地攤貨”的代名詞,在中國制造的外貿構成中,機電等高附加值產品已占到六成左右。
制造強國建設一定是內部和外部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由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引發,在隨后數年不斷發酵、蔓延和發展的結構性經濟病癥,以及癥狀的不斷加劇與惡化,迫使中國政府和制造業界痛下決心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技術升級,尤其是更新發展理念與理路,這是我國制造強國建設最大的內因。
此外,十年后的制造強國一定是“智造強國”,未來的制造強國之“強”,從現有工業升級趨勢把脈,著重體現在一個“智”字。既然未來制造的本質乃“智造”,其產品功能自要著重體現于智能。目前我國互聯網應用水平和應用技術水準,以及對“互聯網+”的應用實踐能力與應用范圍,都將直接助推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實際效果。作為互聯網應用的后來者和應用創新的領軍國,中國構建“智造強國”的現實基礎及發展后勁皆得天獨厚。
由于制造業空心化等因素,美國除個別領域外,制造業整體上料難有大作為。未來世界上,比拼誰先成為“智造強國”,很可能將在中國和德國之間進行。中國的優勢是資源整合及戰略實施的組織化程度高,德國的優勢是市場配置資源能力強,中國若能揚長避短,制造強國建設有望事半功倍。
編輯:羅韋
關鍵詞:制造 強國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