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對私募監管應靈活施策
私募基金的特點和性質,決定了監管不能“一刀切”,應實施靈活監管政策。一是監管政策要有較強的針對性,避免“一棍子打死”;二是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將私募活動置于全民監督之下。
據媒體報道,近期,由于A股牛市導致非法私募猖獗,北京市有關監管部門開始了整治非法私募行動,已有中金信安、中金賽富等5家機構涉嫌從事非法私募活動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且整治行動有可能推廣至全國。
整治私募中的非法行為在當前意義重大,不僅有助于民眾了解私募與非法私募之間的本質區別,增強風險識別能力,避免上當受騙,更有利于維護私募健康發展,消除金融混亂無序現象。
私募與公募是相對應的兩種投融資方式,它主要針對非上市公司,并以不公開方式對特定對象進行資金募集。自2013年明確證監會監管之后,私募備案正式啟動,全國經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逾7000家,管理基金規模超過兩萬億元,私募基金對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監管機制不健全和監管不到位,一些備案的和不備案的機構都打著私募旗號,利用民眾投資渠道狹窄的現狀,公開承諾高回報率,有的就演變成了非法私募活動,甚至蛻變成非法集資。
但是,監管私募基金,防止其陷入非法集資旋渦,絕非易事。因為,私募與非法私募缺乏明確界限,相互交織在一起,合法中常含有非法成分。而且,私募是以不公開方式操作,具有較強隱蔽性,給非法私募留下很大“運作”空間。同時,加上我國私募時間不長,監管尚不規范,宣傳引導不到位,民眾對合法私募與非法私募缺乏足夠判斷力,易造成盲目跟風現象。
顯然,私募基金的特點和性質,決定了監管不能“一刀切”和走兩個極端,應實施靈活監管政策。一是監管政策要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避免“一棍子打死”。堅持有利于金融創新、有利于私募基金健康發展、有利于實體經濟融資三個原則,實施“有所區別、有保有壓”的“疏堵結合”措施,堅持打擊和取締私募中的非法融資活動,提高準入門檻和從業人員資質,維護正當投融資活動,將其引向健康發展軌道。二是加大信息披露力度。監管機構將合法私募名單向全社會公布,讓民眾掌握私募基金發展動態,準確區分合法私募與非法私募,消除民眾對私募的擔憂和恐慌,避免掉入非法私募陷阱。同時,加緊構建立體監管體系,消除監管機構和行業協會單一監管傾向,將私募活動置于全民有效監督之下,增強監管社會威懾力,有效約束私募行為。
此外,監管部門應通過媒體平臺向民眾進行私募基金知識普及教育,揭示投資風險,讓民眾真正了解私募基金投融資性質及方向。在參與私募投融資活動中,懂得私募不是大眾理財產品,具有高風險特征,一般不保本、不保收益。使民眾牢記投入非法證券活動資金及相關利益不受法律保護,遠離非法私募,避免上當受騙。(莫開偉)
編輯:水靈
關鍵詞:對私募監管 應 靈活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