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食品謠言耍的五種花招 別轉發!
在微信朋友圈,以“××食品有害,千萬別吃”為主題的文章閱讀率高居不下,很多食物被冠以“有毒”、“致癌”甚至“致死”。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年初發布的微信謠言分析報告顯示,在被舉報為“詐騙和虛假信息”的微信中,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疾病、防騙、健康養生這些主題的謠言數量最多。
在眾多傳播迅速的食品網絡謠言中,新京報記者梳理統計發現,五種花招最常見,它們常常讓人覺得“似曾相識”,往往披著貌似“科學”的外衣,有著相似的情節與結論。
花招1 描寫“真人真事”吃××致死
吃了兩串街邊烤羊肉串,全身出血身亡——“真人真事”的吃XX致死
2014年4月,一則“燒烤致人死亡”的消息在各網絡論壇、貼吧、朋友圈、QQ空間上被大量轉載,稱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一位年僅28歲的王某全身出血,搶救無效身亡,“此前吃了兩串街邊的烤羊肉串,死后化驗出吃的竟然是死了好幾天的老鼠!!還查出了王某體內有少量老鼠藥!!”
盡管當地官方都辟謠并未收治過任何鼠藥中毒患者,更沒發生死亡,但在這場網絡鬧劇之后,更多版本的“老鼠烤串致死”又在網上傳播,比如濟南傳一12歲男孩吃過“老鼠肉燒烤”中毒死亡;遼寧本溪也傳出5歲小孩吃了路邊死老鼠肉烤的“羊肉串”全身出血,搶救無效;杭州也出現一名12歲男孩吃肉串死亡。一年內,全國多個城市均曾出現過類似信息,后經證實均為謠言。
●招數拆解:這類謠言動不動就是吃了送命。專家指出,之所以“××食品致死”被廣泛傳播,在于描述的場景與日常生活十分貼近,故事中的人物與情節描述細致、具體,消息發布者也常以“朋友”、或“接診醫生”等身份自稱,把整件事包裝為身邊的“真人真事”,容易讓人信以為真。食用的“后果”又觸目驚心,出于震驚,讀者往往順手轉發。
編輯:趙彥
關鍵詞:微信謠言 微信朋友圈 食品有害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