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奶源“相對過剩”亟待結構調整
原標題:奶源“相對過剩”亟待結構調整
在2014年底以及2015年新年伊始,某些省份發生大規模的倒奶事件。
根據媒體的報道,作為我國西部重要乳品生產地區的青海,2014年12月在大通、湟中等奶牛養殖主產區,出現賣牛倒奶現象;2015年元旦剛過,山東濰坊爆出企業拒收鮮奶,導致奶農大面積殺牛和倒奶事件;廣東省多地從1月1日起也已經紛紛出現奶農賣牛、倒奶的現象。相關數據顯示,奶農每天倒奶超過20噸。
專家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進口奶粉的沖擊是導致國內倒奶事件的重要誘因之一,預計倒奶事件之后將會出現殺牛和國內奶源緊張等現象。
倒奶事件頻發
“奶業行業所面臨的嚴重壓力需要我們的高度警覺,預計倒奶之后將是春節殺牛和最快2015年下半年或者2016年國內奶源緊張、進口奶支出大漲等現象的發生。”1月17日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公司乳業高級分析師馬文峰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據悉,近期各地倒奶事件頻發,從媒體跟蹤情況來看,1個月前先是青海奶農倒奶、上周河北石家莊地區奶農倒奶,有的奶農沒有發生倒奶事件,但是生產也相對緊張,產品面臨較大的價格下跌和庫存壓力。
事件不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并有范圍不斷擴大,愈演愈烈的態勢。
相關數據顯示,從市場價格來看,2014年以來國內主產省的生鮮乳的價格持續下滑,根據農業部對主產省的周度監測記錄,2014年2月國內主產省的生鮮乳的月度均價為4.26元/公斤,到2014年8月生鮮乳的均價跌破4元/公斤,12月更是跌至3.79元/公斤;同比下降7.90%,環比下降1.30%,3月—12月累計降價11.49%。
乳業資深專家陳渝告訴本報記者,“進口奶粉的沖擊是導致國內倒奶事件的重要誘因之一,這警示我們一定要夯實奶行業的產業基礎,加大相關政策的扶持力度,比如,大力推廣"學生飲用奶計劃"等措施是緩解當前嚴峻形勢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之一。”
針對賣奶難的情況,1月7日,農業部緊急下發通知,要求各級地方畜牧獸醫部門迅速行動起來,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協調處理“賣奶難”,確保奶農利益,穩定奶業生產。
馬文峰則直言,“當下國內的產業結構到了不得不調整的時期,奶農倒奶不是簡單的單一產品市場的不均衡問題,而是當前整體宏觀經濟和經濟政策的不協調的具體體現,需要我國經濟政策進行不同層面的調整。”
“相對過剩”是暫時的
“面對當前的形勢,政府和企業需要作出正確的選擇,要防范后期可能出現的更為嚴重的不協調。不僅要防范2015年下半年,最快可能在春節過后出現的奶源短缺,確保乳業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更重要的是要防范當前經濟內外不均衡和國內經濟不均衡對我國整體經濟產生的更大不利沖擊。”馬文峰表示。
馬文峰告訴記者,相關數據顯示,來自國外的原料奶價格卻大幅下降,這是國內牛奶“生產過剩”的重要誘因。
關于奶“相對過剩”現象產生的原因,馬文峰認為,“從末端零售環節來看,今年國內物價增幅較低,許多產品的價格出現回落,尤其是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各種肉類的價格出現回落,但是奶類市場的龍頭企業存在一些市場的默契甚至市場的共謀,繼續抬高產品價格以謀取更高的企業盈利水平。更多消費者放棄奶類的消費導致市場的萎縮,加劇了產品供應的過剩。”
從官方統計的全國奶牛存欄量來看:2010年共有1420萬頭,2011年1440萬頭,2012年1493萬頭,2013年1442萬頭,2014年難達1400萬頭。國內的原料供應基本穩定,在8200萬噸—8660萬噸之間,進口原料的數量對國內供求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
“"殺牛、倒奶"只是一個表象,其深層原因在于原奶價格的下降不斷壓縮奶牛養殖的利潤空間,部分規模養殖場已處于盈虧平衡點,個別地區對小規模養殖專業戶和奶牛合作社的牛奶收購價格甚至不足2000元/ 噸,已遠遠低于奶牛養殖成本,嚴重挫傷了奶農養殖積極性。”陳渝分析。
據悉, 2014年以來,國內規模牧場生鮮牛奶的收購價格持續下跌,從年初的4510元/ 噸降至4340元/ 噸。
陳渝認為,“從美國等國家的經驗看,"學生飲用奶計劃"被納入其國家社會發展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拉動了上游養殖業發展,從而促進了整個奶產業鏈的健康成長,中國奶產業的發展可以借鑒此經驗。”
“要加大對提高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的支出水平,為農產地區的土地流轉、農業生產力水平的大幅提升、農村社會總需求的大幅提升提供基礎,從根本上解決當前內需不足、生產相對過剩的問題。”馬文峰建議。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奶源 倒奶時間 相對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