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官員獨董”少了,問題并不少
自2013年中組部下發被稱為“18號文”的《關于進一步規范黨政領導干部在企業兼職(任職)問題的意見》后,掀起了上市公司官員獨董的“離職潮”。截止到5月18日,人民網金融通過wind數據終端梳理,發現在市值排前100名的上市公司中,目前只有22位政府退休官員任獨立董事。(人民網5月20日)
“官員獨董”現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2011年,一項針對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調查顯示,當時市值排前50名的上市公司中,有34位政府退休高官任獨立董事,全部A股上市公司中聘請的擔任不同職務的前任官員達1599人,其中近500人擔任獨立董事。如今,“官員獨董”的數量已大為減少,一些“官員獨董”因各種考量而放棄獨董身份,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公眾的疑問和焦慮。
但客觀地說,“官員獨董”現象依然存在且數量并不太少,這方面的爭議依舊存在。如果一些問題得不到厘清和徹底改變,“官員獨董”現象就不可能消除,甚至一段時間之后可能卷土重來。
離退休官員是否可以擔任獨董?獨立董事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國,其制度設計的初衷在于防止控股股東及管理層的內部控制,防止損害公司整體利益。這個制度設計當然是好的,也是必要的,但當離退休官員擔任獨董時,新的無法回避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他們是否具有專業知識、參與熱情、客觀立場?他們是否能在待遇優越的背景下,繼續拿高薪?他們是否會在上市公司的發展中,不恰當地發揮他們的“影響力”?對于熟悉國情的公眾來說,后兩點更讓人擔憂。一旦離退休官員將其儲備下來的“影響力”運作于公司經營,政商關系就可能走得過近。
當然,現有法律并沒有完全禁止離退休官員擔任獨董,它對獨董的任職資格只是:獨董不得持有任職公司1%以上股份,無親屬在該公司任職。只要滿足這兩個基本條件,離退休官員就可以到企業擔任獨董。那么,又如何有限制約離退休官員的能量,讓他們成為真正的獨立董事,而不是人們擔心的幕后“操作者”?否則,公眾必然會習慣性地質疑和認定官員獨董的作用就是“權力花瓶”或“資源整合者”。這種懷疑對那些稱職的“官員獨董”來說,也是不公平的;對于公眾來說,更是無法排解的社會焦慮。
這種擔憂需要更細致的制度和規定來破解。其中,三方面細節需要界定清楚:
首先,“官員獨董”該不該拿高薪?《關于進一步規范黨政領導干部在企業兼職(任職)問題的意見》指出,按規定經批準在企業兼職的黨政領導干部,不得在企業領取薪酬、獎金、津貼等報酬,不得獲取股權和其他額外利益。
其次,“官員獨董”該不該有回避意識?除了時間上的3年限制之外,對官員擔任獨董是否應有強制性的地域、行業以及其他利害關系的回避?所謂官員影響力有其輻射范圍,對于“官員獨董”必須嘗試著梳理出其可能存在的影響范圍并予以切實回避。
第三,“官員獨董”該不該有更透明的公開?他們需要向組織備案,但對公眾來說,則知之不多,若不是記者詳加梳理,公眾未必知道和熟悉“官員獨董”現象。因此,應有更具體的信息公開制度,要求“官員獨董”更透明地站在公眾面前,接受各方“檢閱”。
“官員獨董”不是一個新現象,對其存在的問題必須作出回應,特別是制度性回應。只有通過制度解答和解決這些疑問,并將“官員獨董”有效地置于制度的監管之下,公眾才能對這一現象脫敏,認為這是人盡其才的市場現象,而不是什么所謂“旋轉門”或“官商聯姻”。即便如今“官員獨董”群體的數量已經減少,這些依然存在的問題仍需制度回應。
編輯:羅韋
關鍵詞:官員獨董 官員 獨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