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12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三十一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三十一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全國政協“推進長江經濟帶開發中的濕地保護”雙周協商座談會發言摘登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林業廳副廳長吳鴻:
濕地保護應實行依法管理依法行政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天然濕地面積逐年減少,濕地被污染、濕地生態系統被破壞的趨勢沒有根本遏制。主要問題有:一是灘涂圍墾與濕地保護矛盾突出,存在過度圍墾趨勢。二是隨意侵占、填埋濕地及破壞濕地生態的情況時有發生。三是水質污染嚴重,濕地功能退化。四是過度漁獵、棲息地減少,濕地生物多樣性下降。五是外來生物入侵,對濕地生態系統構成威脅。六是森林植被質量不高,水土流失比較嚴重。針對濕地保護的嚴峻形勢,建議:
一、 加快國家層面的濕地立法工作。濕地保護應實行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目前部分省、市根據本地實際自行制定的濕地保護地方性法規規章,無論從法律效力還是在管理成效上都不及國家層面的立法。
二、 加快出臺濕地生態補償制度。濕地生態補償制度是以經濟措施為主,綜合運用財政、稅收、市場等手段,協調濕地生態系統利益關系的一種制度。長江流域在實施財政反哺濕地生態保護政策上可先行一步。
三、 列入各級政府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充分發揮政府考核的導向作用,以保障濕地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通過深入調研和科學分析制定濕地保護考核評價體系,明確考核評價內容。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政協原主席陶武先:
長江上游地區亟須建立濕地保護運行機制
四川擁有沼澤、湖泊、河流、庫塘等多類型濕地。據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四川濕地總體呈退化趨勢,凈水、儲水等生態功能較弱。原因是:法律法規不適應,政策措施不適應,運行機制不適應。為此,建議:
一、 健全法律法規。建議國家層面加快濕地保護的專門立法,以法律條文明確濕地的基本界定,濕地保護、開發和管理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重點舉措,明確濕地行政管理部門及其職責、濕地保護區土地權屬等基本問題,明確破壞濕地行為的懲處邊界和執行標準。
二、 加大政策支持。建議在用好國家和地方現有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傾斜支持力度。一是重視源頭濕地保護,實現與三江源地區政策一體化。二是單獨劃定濕地的土地類型。從生態功能和經濟發展功能上進行空間區分,對主要體現生態服務功能的濕地嚴格管護,長期補償。
三、 健全運行機制。長江上游地區是禁止或限制開發的生態功能區,良性運行機制更為重要。為此,一要完善濕地保護考核機制。地方應用好現有國家專項資金,制定細化配套措施。二要健全社會參與濕地保護機制。確保“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誰利用、誰補償”。三是引入市場補償機制。允許政府或企業通過市場購買濕地生態效益產品。同時,應防止耗費巨資、力圖短平快而過度采取工程措施,造出外觀相似而無生態功能、不能維持自身健康循環的“濕地”。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原主席楊多良:
建立完善濕地保護政策法規 健全行政管理機構
全國政協委托在皖部分全國政協委員,就巢湖濕地情況作了深度調研。現就濕地和巢湖濕地保護提出相關建議:
一、 建立完善濕地保護政策和法規體系。加快制定國家濕地保護法,逐步建立完善濕地保護制度、退化濕地恢復制度、濕地生態補償制度、濕地生態損害賠償制度等,將濕地納入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進行確權登記,將濕地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快編制全國濕地保護總體規劃和長江流域濕地保護規劃。
二、 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機構,嚴格落實濕地保護責任。推進各級濕地保護管理機構建設,落實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管理機構人員編制,強化縣、鄉兩級基層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建設,確保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貫徹落實。
三、 加大對濕地保護的資金投入。建立保護專項基金并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加大對濕地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
四、 強化濕地保護科技支撐。注重對濕地保護模式、濕地修復關鍵技術、合理利用濕地模式等重要問題和濕地保護管理理論的科學研究,并加以推廣應用;加強人才培養,推動現有科研成果轉化為實用技術。
五、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濕地保護意識。廣泛開展濕地保護宣傳教育,引導公眾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把“世界濕地日”列入主題宣傳活動內容。
六、 加大對安徽省和巢湖濕地保護的支持力度。建議將巢湖濕地納入長江流域濕地保護規劃中,加快巢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實施巢湖綜合治理和可持續利用示范工程,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支持巢湖、升金湖、太平湖、華陽河湖群申報國際重要濕地。
相關鏈接
我國及長江經濟帶濕地資源情況
我國共有濕地5360萬公頃,居世界第四位,濕地率5.58%,其中自然濕地4667萬公頃。全國有國際重要濕地46處,濕地自然保護區577個,濕地公園980個,濕地保護率達43.51%。國家實行林業部門綜合協調、其他部門分工協作的濕地保護管理體制。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河流、湖泊、沼澤等濕地資源密集分布區,濕地面積1154萬公頃,超過全國濕地總面積的1/5,其中自然濕地850萬公頃,國際重要濕地17處,濕地自然保護區167個。
濕地是長江經濟帶的生態命脈,維系著流域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我國40%的可利用淡水資源在長江流域,是4億人的飲用水來源。流域內漁業資源豐富,淡水漁業總產量約占全國60%。長江流域分布著白暨豚、丹頂鶴、白鶴、莼菜等珍稀野生動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濕地 保護 生態 地保 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