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地貧治療指南將出“基層版”
國內專家齊聚廣州倡導排鐵、移植規范,呼吁規范基層治療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地中海貧血”防治情況依舊不容樂觀,基層醫療機構在輸血標準、排鐵和移植治療上亟待規范。近日,北京天使媽媽慈善基金會、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等在廣州聯合舉辦“中國關愛地中海貧血患兒大會”。來自國內地貧高發地區的一線專家們就基層地貧治療策略達成共識。該共識是在最新國際地貧診治指南的基礎上進行“漢化”,更加貼合中國國情和基層醫療的實際。
經規范治療
重型地貧兒也能活到50歲
“由于近年來的宣傳,廣州每年新增重型地中海貧血患者的數量確實在下降,但總數依舊龐大。”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兒科李春富主任醫師指出,近四年來,僅在該院登記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兒就有500多個。在數字的背后,患兒家庭的困境和血淚令醫者心情沉重。
地中海貧血,又稱海洋性貧血,是一組遺傳性溶血性貧血疾病。廣東是地中海貧血的高發區,每9個人中即有1人為α或者β地貧基因攜帶者。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者夫婦結合就有25%的幾率生下重型地中海貧血兒童。
李春富指出,患有輕型地中海貧血一般無需特殊治療,而中間型和重型地貧的根治主要是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但由于很多病人沒有條件進行移植,輸血和排鐵是目前重要而最常見的治療方法。
據統計,廣州每年新增重型地中海貧血患者約400例,廣東每年新增重性地中海貧血患者約1250例。重型地貧分為重型α地貧和重型β地貧兩種,重型α地貧一般出生一兩個小時就死亡,所以人們看到的基本上都是重型β地貧。重型β地貧患兒一般出生時跟正常小孩一樣,3~9個月大時才開始發病,如果不輸血不排鐵,他們一般只能活到5歲左右,如果只輸血不排鐵,則一般難以活過成年。
然而,只要他們規范輸血和排鐵,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活到老,像正常人一樣上學、工作、結婚、生育。以同樣屬于地貧高發區的香港特區為例,重型β地貧患者壽命有些已達到50歲,能夠正常的學習和工作。
困難:
患兒輸血要等,移植沒錢
然而,從整體情況來看, 我國地貧防治情況不容樂觀。與會專家指出,除了“兩廣”地區相對做得較好外,有的高發省市的地貧防治工作推進得相當緩慢,地貧患兒的出生率仍然較高,很多地貧患者的治療和生存狀況也不佳。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點:一是對地貧病的認識不足、宣傳不到位,沒做好婚檢、產檢,導致新生地貧患兒不斷增加。二是醫療救助政策相對落后,很多省市并沒有將地貧納入大病醫保,甚至部分病人所必須的去鐵藥也無法報銷,家庭負擔過重。此外,大病救助設有不少“門檻”,患兒報銷并不順暢。
在治療層面,患者面臨的困難也不少。李春富表示,中國的地貧患者所需要的血漿是不足的,患者要等待很久,有時甚至等到貧血暈倒,才能接受輸血治療。很多排鐵藥品沒有納入醫保等,患者經濟負擔過重。
和國外患者相比,中國病人更傾向于做移植,但移植費用價格不菲。“我們每年資助移植患兒近50例,每個患者需要數十萬元,基金會無法對所有的患者進行直接資助。對于他們而言,目前更有意義的是能夠讓他們接受規范的標準的治療,讓基層醫生掌握更多的疾病治療知識。”北京天使媽媽慈善基金會創始人、常務副理事長邱莉莉表示,讓年輕父母更多了解地中海貧血的防治,這也是基層共識研討制定的背景意義。
預防:
婚、孕、產檢“三道關”最重要
解放軍三0三醫院血液兒科張新華主任醫師指出,無論是重型還是中間型的地中海貧血,都可以通過婚檢、孕檢、產檢這三道關口進行“攔截”。防治地中海貧血,關鍵是找出攜帶同型地貧基因的夫婦。當夫妻雙方同時攜帶同種地貧基因,就有可能生出中、重型地貧兒。比如,雙方同時攜帶α地貧基因,或同時攜帶β地貧基因。在婚前檢查、孕前檢查這兩個環節,都可以把同型地貧的夫婦篩查診斷出來。如果發現雙方為同型的地貧攜帶者,懷孕后就要通過產前診斷來把關。
“通過產前診斷查出胎兒為中間型地貧的情況有不少,醫生都會跟夫婦說明孩子今后面臨的健康問題。但是有一部分夫婦認為,只要不用終生依賴輸血就行,會選擇把孩子生下來。”張新華提醒,夫妻雙方的基因缺陷類型不同,生出地貧兒的概率以及病情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建議攜帶地貧基因的夫婦要做基因診斷,由醫生評估胎兒出生缺陷的風險及需要采取的措施。(記者任珊珊)
編輯:趙彥
關鍵詞:地中海貧血 防治情況 基層醫療機構 輸血標準 移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