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環評去了“紅頂”,才能回歸本真
新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要在2年之內“燒掉”有環保部門背景的環評機構,這些環評機構作為不折不扣的紅頂中介,在環境保護方面做出了怎樣的“貢獻”,恐怕是有目共睹。終于,它們的消亡進入了倒計時。(3月26日《中國青年報》)
據報道,中國政法大學環境法學教授王燦發曾隨機對具有環評資質的100家環評機構進行調查,發現有事業單位和國企身份的環評機構占了87%,真正民企性質的環評機構只有13%。近年來他為不少污染受害者提供過法律援助,在對污染情況進行調查時,他多次發現環評報告做得粗制濫造,成為擺設,根本不能真實反映污染狀況。
不難想象,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主要是各級環境科學研究院所,這些院所一邊吃著財政,一邊收錢環評,在其所作的環評報告一般都十拿九穩可以通過情況下,價格自定,這是多么只賺不賠的生意。這樣的環評又有多大的價值,是否能真正起到環評作用,不能不讓人懷疑。看看那些嚴重的污染事故,看看接二連三的霧霾鎖路,如果說環評霧霾加劇的始作俑者之一,難道沒人相信嗎?
業內人士都熟悉,環保部門機構都有自己的科學研究所,不少研究所又設有一個部門或者控股一個公司,它們有作環境影響評價的資質,可以承攬環評項目。這樣的環評公司因為官辦,一出生就壟斷本地的環評市場,根本沒有生存危機,自然其產品質量也就難以保證。可以說,近年來環保工作給人以“爛包”的印象,與此不無關系。
今年年內,8家有環保部背景的環評機構必須全部脫鉤,各地有環保部門背景的環評機構要在2016年年底前全部脫鉤。脫鉤只是第一步,能不能脫凈,能不能防止明脫暗不脫,能否杜絕環評中的權力變現,關鍵的步驟還在后頭,一切都還剛剛開始。不管咋地,脫鉤來了,還要為此點贊。
同樣不敢樂觀的是,在一些地方,環保局直不起腰桿不敢依法環保的情形依然普遍。3月24日澎湃新聞網披露了一個當了近10年的縣環保局長的“懺悔書”,反響激烈。這位匿名的環保局長常自嘲是公關局長、作秀局長,曾立志為全縣群眾守住藍天清水,現在回頭看,深感愧疚。曾有縣主要領導私下找他談話,“從某個角度講,你的政績和我的政績是沖突的,你若是敢影響我的政績,我必……當然,兄弟你委屈幾年,我必有厚報!”講環保,就會跟所謂的政績沖突,這種糟糕之處令人深思。
所以說,環保就是全國一盤棋,沒有科學的GDP,就難免會讓環保的局部改革變得微不足道。前不久的一部紀錄片令人震撼,劣質的煤和油讓我們的天空充滿霧霾,粗放的生產方式野蠻的原始積累,有了金山銀山,毀掉的卻是“綠水青山”,抹掉的是子孫后代賴以生存的生態平衡,請問還有比這更糟糕更悲劇的事情嗎?但愿新任環保部長能在任內讓霧霾輕點少點,再輕點再少點。
編輯:羅韋
關鍵詞:環評 機構 紅頂 環保 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