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中國民營企業深陷三大困局
需求不振 高成本 高稅負
全國300多名民營企業家在山東濟南出席全國工商聯十一屆三次執委會時,普遍表示“日子難過”。當前緊繃的資金鏈、居高不下的稅負給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許多民企尤其是中小企業經營難以為繼,生存舉步維艱。有的企業家對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信心不足,對經濟中出現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心存恐懼。需求不振、高成本、高稅負與當前的民企生死攸關。
產能嚴重過剩不敢投資只能“吃老本”
成立于2004年的河南綠色中原現代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經營農產品加工、旅游和房地產等項目,企業發展高峰時有5000多名員工,資產達3億多元,能實現2000萬元以上的營業利潤。公司董事長宋豐強坦言,2014年日子太難過了,除開稅費、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外,公司基本無利潤可言,甚至出現負增長。“在這種嚴峻形勢下,只能先保住企業的命,再去考慮企業的長遠發展。”
宋豐強說,公司是中國銀行20多年的黃金客戶,多年來沒有一筆逾期和欠息的貸款,信譽也很好。但是自從去年銀行抽走4000萬元貸款后,企業幾乎限于停產狀態,公司5000多名員工裁減到3000多名,這種趨勢仍在加劇。“當前全球總需求不振,國內需求不景氣,企業產能嚴重過剩,不敢投資,只能釋放企業自身重資產,吃老本了。”他無奈地說。
四川金廣集團董事局主席陳陸文、成都嘉潤集團董事長陳先德、北京洛娃集團董事長胡克勤等民營企業家與宋豐強有著同樣的感受,目前企業生存艱難,不做加法,只做減法,能保住當前的生產經營就很不錯了,對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力不從心。
身兼四川省工商聯副主席的陳陸文說,過去很多民營企業的發展依靠低能源和高需求,由于國內外市場不景氣,當前制造業產能過剩嚴重,在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和全國三大動力設備制造基地之一的德陽市機械設備裝備中心,相當一批民企在虧損經營。
陳陸文認為,工業領域產能過剩及其帶來的經濟運行低效率,已經成為阻礙經濟結構調整和制約產業結構升級的桎梏。對過剩產能的處置,應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創造內生需求,促進產業合理有序轉移,并通過技術創新、結構調整引領產業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此外,民營企業家建議,應轉變當前政府行政管理職能,減少地方政府對投資的直接干預,發揮市場機制的自我調節作用。繼續加強對投資的宏觀調控,控制土地和信貸兩個閘門,嚴格控制產能過剩行業的投資增長,嚴格制訂和執行行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制定較嚴格的技術、能耗、質量、環保、規模和安全標準,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消除體制性障礙及提供必要的鼓勵措施,提高產業的集中度,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強化優勢品牌,增強行業的自我調整能力。
編輯:羅韋
關鍵詞:企業 民企 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