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節后的落寞惆悵是人之常情
原標題:知風:節后的落寞惆悵是人之常情
眼看春節假期就剩下最后一天,一想到明天就要上班,許多人就忍不住要開始逃避現實了,“上班焦慮癥”成了熱門詞。不過,心理專家提醒市民:如果你不是在家和父母同住,那么今天最好能好好陪陪爸爸媽媽,因為他們在節后可能會遭遇更為嚴重的“節后空巢癥”問題。(2月24日《金陵晚報》)
“上班焦慮癥”和“節后空巢癥”,雖然代表兩代人由節日帶來的感受,但都是人的正常心里狀態。或許,“現代化”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加劇了這種體驗。其實,北宋詩人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早已把這種離愁別苦演繹的既不空前也不絕后。而人類的豐富情感,就是在不同境遇下的起伏跌宕中,相互映襯著歡樂和愁苦,才懂得珍惜和守護。
所謂的“上班焦慮癥”,實際上是人們對節日的意猶未盡所帶來的惆悵若失。如果一個正常人若失去了這種心理感受,反而有點麻木不仁了。因為,節后上班不是一種意外,是本來就打算好的,并且是掐指可數的。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會對此感到悵然。這種心理變化,不僅在節后,就是在分居兩地的戀人相聚后的分離時,還會更加嚴重。性格越敏感,感情越細膩的人,對此的感受更明顯。
在“上班焦慮癥”中,可能包含了兩種因素。首先應該是異地工作的人們,節后不但意味著又要進入緊張的生活節奏,還面臨著與家人的分離;其次是在節日里享受著無拘無束的生活,緊接著又要恢復繁忙工作的人,心里總有一百個不情愿。但是,這僅僅是一個心理轉換和適應過程,要不了幾天,一切都會按部就班、回到從前。因此,過分強調“上班焦慮癥”,就顯得有點矯情了。相反,這種帶有微微苦澀的滋味,何嘗不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情感體驗?
倒是“節后空巢癥”讓人感到心情沉重。雖說“此事古難全”,但現在的家庭結構和就業方式,讓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心理專家提醒市民:如果你不是在家和父母同住,那么今天最好能好好陪陪爸爸媽媽。但這也只是對與父母不同住的子女們,而那些因為外出工作與父母不同城的子女們,節日對他們來說,就如在本來平靜的湖里扔進一塊石頭。在節前,父母想著孩子要回來,都會很開心,心理上處于一種亢奮狀態。但等到假日一結束,兒女們離開后,家里一下子恢復“空巢”狀態,老人就會感覺特別失落,難以適應了。
我覺得,專家把“上班焦慮癥”和“節后空巢癥”相提并論,并把后者看的“更為嚴重”是有積極意義的。暫且撇開“空巢老人”給社會保障提出的要求,就對糾結于“上班焦慮癥”的人來說,是一種激勵和鞭策。咱不談個人遠大的志向,就說背井離鄉去異地打拼為了什么?不就是為了掙更多的錢,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幸福?一個人只要有這種責任感就夠了,只要把所有的辛苦付出聯想到自己和家庭的幸福,就能把節后的落寞惆悵化作創業的力量。
因此,“上班焦慮癥”和“節后空巢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人之常情。在“此事古難全”面前,我們只能默默體會,無需過分聲張。而無論悲歡離合、甜酸苦辣和世間冷暖,都是歷練和成全人生必不可少的經歷。所以別把節后的落寞惆悵當做一種“焦慮癥”,有這種感覺,才是一個實實在在懂感情的人。
編輯:水靈
關鍵詞:節后收心 落寞惆悵 節后綜合癥 上班焦慮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