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新常態下的三農發展新意
盤活資源存量、引進制度增量是今年一號文件的主要特征。這兩條線,為新常態下“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清晰思路。
新華社2月1日播發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即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明確提出了“農業要強,農民要富,農村要美”的發展目標,標明了實現這三大目標的具體路徑。
今年的一號文件共涉及5個方面: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這5個方面,既延續了以住11個一號文件保證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收入增長、推動農村改革的政策關注,也不乏在新常態這一大背景下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
新思路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是將糧食產量和糧食安全視為同等重要的發展目標。過去主要追求糧食產量的目標訴求,今后將在保證增強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轉到產量和安全并重上來。永久農田劃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等要求,旨在保證糧食產量;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健全食品安全監管綜合協調制度等要求,旨在強化糧食安全。
其二,首次引進了農村法治建設的相關內容,提出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財產權的保護。這是旨在為社會高度關注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基礎制度環境。農村土地流轉、農民資產變現、農村新興經營主體等改革,實際上就是權益的產生和交換,如何保證農民權益,如何規范這些交易,只有法治是最根本的依靠。
其三,在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上有所創新。今年的一號文件首次將“加快供銷合作社和農墾改革發展”寫入了文件。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是因為現有的供銷合作社網絡,可以擔當農業產品經銷的主渠道;而農場企業化、墾區集團化、股權多元化改革,則有助于推動農業經營規模化發展。農業的效益來自規模化經營,規模化是通往現代農業的必經之路。目前,以承包制為核心的分散化生產方式不能動,把農村的集體土地使用權全賣出去不可取。創造能夠提高農業效益的集約化產銷模式,只能靠現有的供銷合作社體系的改革打開市場經銷大門,靠現有的農墾體系改革積累企業化生產經驗。
其四,提出了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其意義在于,融合一二三產業發展事實上將打開農村和農業的融資大門,除投資糧食生產外,政府和社會資金還可以投資農村旅游、副產品開發等其他領域,在這一過程中,農村面貌將得到重塑。
總體來看,盤活資源存量、引進制度增量是今年一號文件的主要特征。這兩條線,為新常態下“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清晰思路。
編輯:羅韋
關鍵詞:發展 農村 常態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