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國際油價下跌未必都是利好

2014年12月19日 11:07 | 作者:李北陵 | 來源:證券時報
分享到: 

  12月16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收盤每桶55.93美元,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收盤每桶59.86美元,二者均為2009年5月以來最低水平。然而,國際油價暴跌似乎沒有停步,有預言稱“其沖擊波才剛剛開始”。伊朗石油部長前不久就說,如果OPEC不再團結一致,原油價格則恐跌至40美元/桶。彭博對17位分析師的調查中值顯示,2015年布倫特原油價格最低可跌至50美元/桶,油價可能還會繼續下跌。

  對于中國,油價下跌至少有三大利好:一是短期內有利降低生產、交通成本,刺激經濟回暖,二是為中國節省巨額外匯支出,提供加快建設石油戰略儲備創造機會,三是石油美元的閉環結構裂痕也在越來越大。所以,業內外認為,中國將是國際油價暴跌的“最大贏家”。

  然而,從長遠看,國際油價持續下跌卻也未必全都是利好。

  首先,國際油價暴跌,雖然有利于降低進口成本,推動微觀企業盈利改善,但也意味著全球經濟需求疲弱,這不利于中國的出口,進而不利于中國經濟復蘇。同時,國際油價暴跌也引起盧布貶值、美元升值,加快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這必然促使世界各國擴大出口、減少進口。海關數據就很說明問題,11月份中國進口出下降6.7%,出口增長速度放緩。

  其次,在國際油價持續下跌的情況下,按照成品油價格調整機制國內成品油價格也將相應下降,這必然直接導致油品消費增長,不利于節能減排。而且,可再生能源與石油、煤炭等主流能源有一個比價關系,如果成品油價格不斷下跌,勢必造成與可再生能源差價不斷擴大,這將直接打擊中國能源結構調整。

  再次,國際原油一向被視為大宗商品市場的最后堡壘,原油價格下跌帶動眾多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會帶來“通縮陷阱”的風險。眼下,中國面臨的最大風險,不是通脹,而是通縮。已經有資料顯示,從6月底至今,國內19種大宗商品(包括食品、能源、金屬等在內)的CRB指數降幅已經接近20%。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和生產者物價指數雙雙遜于預期。

  國際油價大幅下跌,不只是導致中石油、中石化油品加工虧空,更會帶來國際石油勘探開發的長期投資意愿萎縮。高盛最新報告顯示,鑒于原油價格急劇跌破每桶60美元,涉及近1萬億美元石油項目的支出面臨風險。取消這些開發項目會讓全球今后10年的新增產量減少750萬桶/日,相當于全球目前石油需求的8%。這就意味著現在的油價暴跌,帶來的極可能是未來的油價暴漲。

  全球經濟一體化,油價暴漲暴跌,對任何國家都沒有絕對的利好。對石油輸出國的負面影響,也會或多或少影響石油進口國。對此,我們當有清醒的認識。

 

 

編輯:羅韋

關鍵詞:油價 國際 伊朗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午夜影院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在线观看 | 一线天粉嫩在线视频 | 亚洲一国产欧美在线看 |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一区不卡 | 中文字幕欧美精品制服丝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