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全球市場暴挫源自迷茫與困惑
這些天全球資本市場哀鴻遍野,從期市到股市、債市,再到匯市,無一幸免。衡量美國和全球金融市場投資者情緒的指標“恐慌指數”即CBOE波動性指數(VIX),本周三暴漲15.18%,收26.25,顯示市場陷入了極度驚慌。在沒有突發重大利空消息的情況下,全球多個市場竟齊齊暴跌,凸顯出當今全球巨大的系統性風險。市場大跌的根源是經濟基本面不佳,而對未來全球經濟及治理能力的不信任和迷茫,則成了導火索。
紐約NYMEX原油期貨市場遠月合約在9月30日尚收在每桶90美元以上,本周三便跌破了每桶80美元。美國道瓊斯指數等從10月9日始連續下跌,本周三道指和標普盤中最大下跌均超過2.8%。歐洲主要股指同日下跌也都超過2.8%,而日經指數本周四繼續跳空大跌。10年期美債收益率本周三盤中暴跌34個基點,達到1.87%,創下2009年3月以來的最大跌幅紀錄。外匯市場波動更驚人,周三美元指數盤中暴跌超過1.6%,而俄羅斯盧布周四已跌到接近1美元兌換41盧布的水平。
最新的經濟數據再度強化了世界經濟在放緩的信號。全球主要經濟體本周三公布的信息,基本上都是負面的。德國9月CPI增長0.8%,處于下行趨勢之中;美國9月PPI環比下降0.1%,為2013年8月以來首次下降,同時公布的10月紐聯儲制造業指數和9月零售額也都大幅不及預期。中國在同一天公布的9月CPI年率升幅回落至1.6%,創下56個月新低,聯系之前公布的中國PPI已連續數十個月下降,物價走勢也不樂觀。美國今年一、二季度GDP增長年率是1.9%和2.6%,屬中低速度;歐元區GDP前兩個季度增速分別是1.0%、0.7%;日本因4月提高消費稅率,導致一季度GDP增速跳高至6%,但二季度又急劇衰減至-7.1%;中國上半年增速是7.4%,但下半年以來,客觀反映經濟運行的指標都不理想。
全球經濟面不好,不是起始于最近幾天,所以不可能導致全球出現突發式恐慌和暴跌。從資金面來說,美國可能于本月底徹底退出QE,但那在本月也不過只有150億美元的變動,不會對全球資金面產生多大的影響。歐元區年底前將逐漸落實第三期長期再融資計劃(LTRO)等幾類寬松措施,而日本暫時還不會考慮減少每年70萬億日元的寬松額度,中國雖然沒有降息降準,但是局部的、定向的寬松措施今年來時有推出。雖然市場對于美國在今年加息早有預期,但迄今美聯儲官員的口風虛虛實實,到底何時加息及加息的步驟,都還很不確定,不排除加息時點會推遲到明年底甚至后年的可能。
排除了上述各點,本次暴跌很可能是由市場的迷茫推動的。這也就是說,市場對于未來全球經濟前途及各經濟體的治理手段和能力感到一片迷茫,這些迷茫一旦形成共振,就會觸發突如其來的暴跌。這種現象歷史上屢見不鮮。最近的如2007年2月27日,美國股市突發性的暴跌,就是當時看起來微小的次級貸款市場的不利消息導致的。雖然隨后市場情緒有所恢復,股市再次上揚,但起先微小的次級貸款問題終于演變成大麻煩,并在2008年引爆了美國和全球的金融大危機,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那么,市場為什么在這個時候會表現特別迷茫呢?這是因為這些年來,全球在經濟治理上乏善可陳。近五六年來,全球治理危機的主要方式就是兩個字:刺激,包括財政刺激和如雷貫耳的量化寬松(QE)。但是,前者是讓民間去杠桿而政府加杠桿,造成政府債臺高筑,歐洲已深受其害,債務危機來了去、去了來,至今仍余波蕩漾;后者則導致資金暴炒大宗商品和股票,令資產泡沫重新泛起。
全球治理這兩招,雖然在當時制止了危機的深化,使金融系統免遭崩潰,但副作用也極大,且難以消除。其根本癥結在于,未從全球經濟的病根著手,而只治表、未治里;只治急、未濟緩。所以,全球經濟由急性病漸演化成了慢性病。在全球財政刺激和貨幣刺激都沒有再膨脹的空間時,市場必然對前景喪失了信心。
事實明擺著,單純刺激政策已走到了盡頭。全球經濟究竟將如何演變,正考驗著煎熬中的各國。
編輯:羅韋
關鍵詞:全球 市場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