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帶來金融利好

2014年10月16日 09:01 | 作者:王彥林 |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分享到: 

  確保土地制度改革方向不變,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是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緩解農村融資難題的必然選擇,也將為擴大農民貸款渠道、提高銀行放款可能性奠定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指出,現階段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加強引導,尊重農民意愿,堅持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經營權。

  在當前農民貸款難、銀行放款難的形勢下,上述講話不僅為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向廣大農戶心里注入了一劑興奮劑,增加了他們致富的信心。

  長久以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個極具爭議性、很難達成共識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有人甚至表示,農戶缺乏有效抵押物,難以融資,因此有必要變更集體所有制前提,主張私有化方向。制約農村發展的核心在哪里,通過穩定所有權、搞活經營權、放開使用權,能否化解相關難題?這是必須作出回答的關鍵問題。

  其實,我國土地制度選擇與變遷過程,受到兩個方面的約束:即制度約束和目標約束。前者涉及土地制度結構,包括第一層次的所有制,及第二層次的權利構成;而后者則關系土地的派生性需求,在我國,土地利益分配要服務于從農業國轉型為工業國,乃至實現經濟現代化、制度現代化的目標。

  一方面,在土地制度結構中,因為土地公有制是被鎖定的,改革所能做的就是尋找土地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即憑借所有權、使用權的分離,擴大使用權的權能。這個過程中讓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既保證了不觸動土地所有制的內核,還有利于大幅提升農村土地流轉的規模、范圍及速度。

  另一方面,在我國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乃至為了實現經濟、制度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土地實際上扮演了“發動機”的角色,成為謀發展的“工具”,而農民的權益并未得到有效保障。

  從現有的制度安排來看,確保土地制度改革方向不變,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是中央政府立足以農為本,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緩解農村融資難題的必然選擇,這也將為擴大農民貸款渠道、提高銀行放款可能性奠定堅實基礎。當然,僅有制度層面的設計還遠遠不夠,相關部門還應在完善法律體系、轉變政府角色等方面苦下功夫。唯有如此,現代土地制度才能建構起來,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資金需求才能獲得根本保障。

編輯:楊雅婷

關鍵詞:土地 農村 制度改革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乱码高清视频 | 五月天婷婷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成人最新 |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青青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AV日韩AV欧v在线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