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預算法》大修直指誰的利益
跨越三屆人大,歷經四審,“經濟憲法”《預算法》完成首次大修,將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稅收法治原則,財政收支公開,建立現代國家財政基礎的呼吁首先體現在《預算法》上。沒有完善的 《預算法》,就是前現代社會的無數目字管理模式。
引人關注之一,所有的財政收入都要納入預算,這是完整性約束,預算之外不得存在臺面下收入支出。財政部長樓繼偉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閉幕后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現在《預算法》做了一些約束,最重要的約束就是預算必須完整,然后必須公開。除涉密信息之外,原則上都要公開。
地方不再有未納入預算賬戶的錢袋子,各部門不得私設小金庫,國家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個人化的現象,有望得到一定程度扼制。
分稅制后,為彌補地方財政收入不足,發展出地方龐大的土地財政體系。國土資源部執法監察局局長李建勤8月28日接受央廣 《新聞縱橫》表示:根據國土資源部數據顯示,全國土地出讓價款從2001年的1296億元,到去年首次超過4萬億元,13年間增長了超30倍,總額累計達19.4萬多億元。如此重要的收入卻管理粗放,使用不清。
賈康表示,土地出讓金曾放在預算外管理,沒有進預算體系,甚至也會伴隨著一些嚴重的不規范。2012年之后,財政部取消了預算外這個概念,土地出讓金按照制度規定是納入基金預算,但基金預算同樣模糊,甚至到目前為止整體預算、結算按照大類公布,一些“兩會”代表委員抱怨看預算表如看天書。連人大代表都無法細分究竟,也就談不上人大監管。地方政府需要獲得與責任相匹配的財權,前提是要建立公共、細致的預算,什么時候內地的預算與香港的預算一樣,細化到各項目,讓公眾一看就懂,就是現代財政體制的開端。
如果讓土地財政還有地方建設需要作為擋箭牌,部門小金庫有百害而無一利,讓政府部門成為逐利單位,讓社會公共服務淪落成為尋租交易。
財政部、審計署發布《關于深入開展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嚴肅財經紀律和“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方案》,從8月至10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小金庫”專項治理。這絕不是多此一舉,審計署的審計有所反映:從1998年至2006年上半年,全國審計機關共查出 “小金庫”資金1406億元,平均每年超過165億元。以審計機關每年對被審計單位的覆蓋面約為20%計算,這一期間全國所有國家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每年發生的“小金庫”資金平均超過800億元。
其他預算不科學導致大規模的浪費,各個部委尤其是發改委等部門手握重權,各地政府為了爭取項目“跑部前進”,甚至科技經費都成為“唐僧肉”,在一個發展中國家從牙縫中擠出來的科研經費,成為私人公司費用。8月,科技部在官網通報四起違反科研經費管理規定的典型案例,涉及的單位包括北京惠眾實科技有限公司、大連三維傳熱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還有北京郵電大學、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違規問題涉及使用假發票列支科研經費、科研經費挪用、自行增加預算外單位、違規外撥經費、勞務費發放不規范等。
建立規范預算,還需要懲戒機制,此次新《預算法》對未按規定編制、調整預算等行為,引入“追究行政責任”的懲戒規定。隨著改革的深入,人大對政府的制約,公眾對預算的監管,可與事后懲戒機制一起設立財政屏障,僅靠行政強力施壓,社會成本太高。
《預算法》與稅費相連,稅費與民生、民心相連,《預算法》大修可以看作中國這艘從未學會數目字管理的大船,終于開始用現代羅盤指導航向穿越風浪了。
編輯:羅韋
關鍵詞:預算 預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