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詩壇"頑石"梁小斌:在文字的世界里獨自成俑
“一個人想什么不重要,關鍵是要把他想的東西變成語言,而且這個語言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詩人梁小斌這樣對環(huán)球人物雜志記者說道。繼去年年底突發(fā)腦梗之后,上個星期,他又做了一個眼部手術。據(jù)他形容,現(xiàn)在他看眼前的一切都像“隔著一張揉碎了的玻璃糖紙”。
雖然如此,梁小斌對自己的情形并不擔憂:“博爾赫斯說:‘失明讓我懂得了格律。’”他滔滔不絕地談著一些美學問題:“阿炳的《二泉映月》,那么清澈。我說,阿炳不要再哭了,二泉已經(jīng)映月,湖水已經(jīng)漲滿。但藝術,就是存在于一個盲人無邊無際的痛苦之中。作為欣賞者,我們只好永遠保存他的苦難。”
“梁小斌困境”
或許在外人看來,梁小斌也是苦難的。
上世紀80年代,詩歌創(chuàng)作掀起過一個熱潮。評論家徐敬亞曾說:“在文學荒原上,中國有兩個天真的孩子,一個是顧城,一個就是梁小斌。”當年梁小斌風光一時,曾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30多年過去了,朦朧詩的耀眼光芒早已隨時光淡去,詩人們大多另謀出路。梁小斌一直不肯放棄,但他也是那批詩人里“混”得最差的一位。他一直游離在體制之外,沒有固定工作,靠打零工生活。他的朋友簡寧說,梁小斌的謀生能力停留在普通人20歲的水平。
梁小斌沒有錢,只有字。數(shù)十年的時間,除了詩作,他有百萬字的思想隨筆集,2001年出版了《獨自成俑》《地主研究》,2005年出版了《梁小斌如是說》,不久前又出版了《地洞筆記》。對普通讀者來說,梁小斌的書讀起來拗口、晦澀,甚至有點不知所云,文學批評界卻將他推崇為“中國的卡夫卡”。這似乎注定了梁小斌的書暢銷不了,只能靠微薄的版稅勉強度日。去年11月,一次突如其來的腦梗讓梁小斌意識到,自己竟是個沒有醫(yī)保的人,根本負擔不起高額的醫(yī)療費。
隨后,由于一批文學界朋友的介入,“梁小斌困境”在網(wǎng)上引發(fā)了熱議。學者葉匡政說:“我很早就說過,詩人如果沒有其它職業(yè)的話,99%都得餓死。物價一直在漲,但詩歌和純文學的稿費一直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上。”在安徽社科院工作的詩人祝鳳鳴說:“這次梁小斌事件中,與其說是對具體一位詩人的關注,不如說是對詩歌的關注。”
而這些,對梁小斌來說,都是發(fā)生在身外的事。
“我活著,我寫詩。”除了和文字打交道,梁小斌不會別的。他尤其擅長把生活的普通片段,變成藝術的完美瞬間,他說:“有重大意義的不光是政治事件,一塊藍手絹,從陽臺上落下來,同樣也是意義重大的。”他的文字通常是內(nèi)省式的:“我們往往只看到一些戰(zhàn)爭場面的四散奔逃,但感受不到內(nèi)心世界的月黑風高。”
在微小的細節(jié)里感受天差地別
在合肥第三十二中上學時,梁小斌和同齡人一樣,看革命樣板戲,讀毛主席詩詞,讓他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作家浩然的作品。梁小斌比別人愛琢磨,讀浩然的《金光大道》,當看到五保戶老農(nóng)民生病時沒水喝,伸出手去窗臺抓雪的情節(jié)時,他感慨:人在倒霉的時候,雪也是下在外面的;這與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完全不同,北國的雪景完全是裝在偉人心里的。從最微小的細節(jié),梁小斌就能感受到強弱之間的天差地別。
后來他讀到了北島的詩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心情激動萬分,有一種被蕩滌的感覺,這開啟了他對詩的思考。在下放當知青期間,他也開始了詩歌創(chuàng)作。
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中國,我的鑰匙丟了》來自于招工回城后在合肥制藥廠更衣室的經(jīng)歷。有一天,他一邊在更衣室換衣服,一邊喃喃自語:“我的鑰匙丟了。”他沉浸在詩的意象當中,車間領導大為光火:“鑰匙丟了,就半天不出來見人了嗎?”下班后,梁小斌騎車帶著工會發(fā)的幾個西瓜回家,一路上腦子里想的全是“鑰匙丟了”。他甚至覺得車子上的西瓜太沉,妨礙了他思維的運轉(zhuǎn),順手就把西瓜扔到了路邊的水塘子里。
《中國,我的鑰匙丟了》發(fā)表于1980年。詩中,他以鑰匙的丟失來比喻理想的失落,隱喻“文革”給一代人留下的精神創(chuàng)傷。這首詩也成為中國朦朧詩的一座高峰。
但詩人的生活并沒有攀上高峰。因為對工作總是心不在焉,1984年,梁小斌被制藥廠除名。當時年輕人沒有工作就是“另類”。父親對著失業(yè)的兒子納悶:“這個沒有工作的怪物,居然還睡得那么香。”從此,梁小斌自我流放在寫詩的道路上,切斷了一切后路。
編輯:羅韋
關鍵詞:詩人 世界 生活 梁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