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風險投資選種育苗:
P2P平臺進入洗牌關鍵期
實體如何享實惠?
風投也好,牌照也罷,以P2P平臺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業最為核心的話題,依舊是如何更好地“澆灌實體經濟之花”。在一些曾經與風投接觸過的企業看來,風投的逐利性有時會干擾整個企業的運營節奏,而今選擇互聯網金融作為目標,這種逐利性會不會直接導致小微企業和三農的融資成本再上層樓?
數據顯示,目前使用P2P平臺融資成本已不算低,中短期項目年利率超過9%,中長期年利率普遍超過12%,雖然并沒有觸碰法律對高利貸界定的紅線,但在經濟增速換擋期的背景下,實體企業能否承受這樣的利率水平?
而在另一些曾經使用P2P平臺融資的小微企業主看來,P2P平臺救急不救窮,能夠及時獲得周轉資金才是王道,“我苦于沒早使用這一平臺,導致信用記錄過少,信用等級太低,發起項目時無法申請更多的資金。”對此,一位攝影工作室負責人這樣告知記者。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普惠金融,但是我們認為包括P2P在內的普惠金融,并不是免費金融,也不是低成本金融。”對此,宜信相關負責人這樣說。他同時認為,發展普惠金融和P2P,其實首先要解決的是小微、三農等用戶資金的可獲得性問題。“我們努力在中國廣大城市和農村,面向小微企業主、農戶做三件事———建立信用、籌措資金、能力建設,籌措資金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小微企業主除了缺錢之外還缺很多別的東西,例如怎樣去獲取客戶,如何進行內部管理等這些非常實用的技能和知識,傳統的學習方式不適合他們,我們要利用高科技、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手段幫助他們進行碎片化的學習,其實,在我們的實踐中發現,幫助小微企業進行能力建設更重要。目前,對于小微企業而言,最迫切的可能未必是降低融資成本,而是用市場化的思路解決資金的可獲取問題。”對此,上述人士表示。
編輯:羅韋
關鍵詞:金融 風投 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