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定向降準的著力點在疏通“金融血脈”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深化金融改革,用調結構的辦法,在堅持穩健貨幣政策不變的前提條件下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疏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血脈”。
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目前的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的通道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梗阻:一些想貸款的企業融不到資,貸不到款,導致實體經濟“失血”嚴重;一些企業雖然能夠貸到款,但由于融資過程環節太多,導致資金使用成本居高不下,形成“血路不暢”;在一些地方,本來就很稀缺的金融資源進到了不該進的領域,導致這些領域出現資金價格畸高的情況,經濟運行過程中又出現了“淤血”現象。很顯然,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妥善解決,經濟運行就難以順暢,穩增長的目標也就難以實現。
今年以來,面對經濟增速下行的格局,中央出臺了不少被稱為“微刺激”的政策,其中包括此次會議提出的加大“定向降準”措施力度。所謂“定向降準”,就是對特定的金融機構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而其他金融機構保持原有標準不變。“定向降準”是我國于前兩年經濟調控中提出的一種新的貨幣政策調控手段,體現了我國在流動性管理上的靈活性和針對性,讓經濟運行中的薄弱環節能夠得到銀行信貸的及時支持。
從最近兩年推行“定向降準”的實踐來看,這一調控手段的使用對象主要是縣域地區的小型銀行,其目的是為了讓位于基層的“三農”、小微企業等能夠保證得到信貸支持。但是,從目前的效果來看,這一“定向降準”并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5月官方PMI數據達到50.8,已連續3個月攀升,顯示出我國實體經濟在一系列“微刺激”政策之下已經開始向好。但是,這只是一種總體判斷。從PMI分類指數來看,其中的小微企業PMI只有48.8,仍在“榮枯線”之下,與國有控股占主體的大中型企業拉開了不小的距離。這只能說明,以往所執行的“定向降準”并沒有很好地收到效果,而這種情況之所以會出現,與“金融血脈”的不暢通存在直接的關系。
“定向降準”之所以成為我國執行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手段,主要是吸取了前幾年頻繁使用全面降準手段的教訓。前幾年頻繁地全面降準,雖然使我國較快地擺脫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襲擾,但這種“強刺激”手段導致貨幣超發,流動性泛濫之下物價暴漲,經濟運行長期被通脹陰影籠罩。更嚴重的是,金融機構為推行“強刺激”而釋放的資金超出了實體經濟的實際需求,被以央企為主體的企業廣泛用于在各大城市置地,制造了大量讓人驚詫的“地王”,推動房價快速上升,直接造成了房地產調控的失靈。很顯然,這是“金融血脈”嚴重梗阻所造成的后果。正是由于“金融血脈”沒有得到及時的疏通,在執行“定向降準”之后,基層小型銀行的信貸額度盡管比較寬松,但其信貸資金卻并未完全進入期待中的小微企業。
國務院此次在提出加大“定向降準”措施力度的同時,要求疏通“金融血脈”,這是一個切準我國金融市場目前所存在問題的對癥藥方。加大“定向降準”措施力度,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多的金融機構可以降準,這也是“微刺激”政策的一個重要方向。但是,如果“失血”、“血路不暢”、“淤血”現象依然存在,就會損耗“定向降準”的積極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各地房價出現松動,很多地方政府已經產生了強烈的“救市”沖動,銀監會也已表示要密切關注房地產開發商資金鏈斷裂后可能產生的“風險傳染”。在這種輿論氛圍之下,如果“金融血脈”一仍其舊,一個很有可能出現的后果是,通過“定向降準”釋放出來的流動性未能有效地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大量流到了房地產市場,“穩增長”蛻變為“穩房價”,不僅來之不易的房地產調控成果會再度失去,而且小微企業的困難局面也難以改觀,并進一步影響到整個宏觀經濟,導致經濟增速跌破下限。
要讓“定向降準”收到應有的效果,必須高度重視疏通“金融血脈”的問題。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為此提出了一系列很有針對性的舉措,如擴大支持小微企業的再貸款和專項金融債規模,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縮短融資鏈條,優化融資結構等?,F在的關鍵問題是要將它們落到實處,讓“金融血脈”的每一個環節都暢通無阻,讓通過“定向降準”釋放出來的資金真正能夠對實體經濟運行中的薄弱環節,特別是小微企業起到“雪中送炭”的重要作用。
編輯:羅韋
關鍵詞:經濟 定向降準 金融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