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王世襄先生古琴的逸事

2014年06月03日 09:28 | 作者:田家青 | 來源:三聯書店
分享到: 

◎作者:田家青◎出版:三聯書店◎此書于2014年5月出版

 

  導讀:今年五月二十五日是王世襄先生誕辰百年,作者田家青作為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得意的入室弟子,從游王世襄先生三十余年,親炙其深厚學養和大家風范。所記皆為第一手材料,文字流暢易讀,京腔韻味濃郁,人物刻畫靈動,幽默筆觸中浸出深厚情意。書中所載三十余年來王世襄夫婦雍容達觀的處世境界,以及生活點滴中所流露之美學趣味和獨到見解,都讓人印象深刻,回味不已。

 

  人們都向往文人生活,而王世襄先生的生活情趣,是文人生活的典粹

 

  事實上,當今我們能看到的、真有價值的、能按王先生所評價的有“景兒”,有“味兒”,有“神”的藝術品,必定都是天價。大多數媒體上的宣傳加忽悠,便宜了古玩商和電視節目,東西賣出去了,收視率也上去了,可吃虧上當的是百姓。真希望大家能明白這個理。我偶爾看過在電視淘寶類節目上拿著津津樂道的有些東西,很多在王世襄先生的眼里,是純垃圾,所以說是垃圾,是因為它們比破爛還不如,因其俗惡敗壞著中華文化,可常見屏幕上的人抱著這些垃圾還一個勁兒地在那摳飭琢磨宣揚。而真正好的東西,有那么多用王先生的話說“要粘了毛啊,比那猴兒王都精”的古玩商和財勢雄厚的收藏家,“撿漏”?能輪得到咱們老百姓嗎?再說,撿漏這種心態和行為,我不認為應該提倡。

 

  還有一個觀點,也是和主流的觀點不太一樣: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固然輝煌,但是的的確確在這五千年中,封建地主的小農經濟是主流。在小農經濟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中,人的眼界和意識容易短視和粗俗。所以絕大多數古代留下來的器物,是以“俗”為主線,“俗”和“糙”是其主要特征。我們承認,在五千年里最輝煌的文化,是因為“學而優則仕”,文人精英入仕為官,享有優越的待遇,在雄厚經濟實力支撐下創造了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輝煌——文人藝術,包括書畫和明式家具等等,但是這些與民間的東西完全不交圈兒,是極少的特例。而中國的皇家藝術品,是中央集權的產物,是皇家利用權力壟斷精英人才和金錢來打造的藝術極品,工藝水準達到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些東西原本數量就不多,存世至今還能面世流通的就更少。民間當然也出現極有天分的藝匠,做了總數比例并不多的精品,歸總起來,真正稱得上藝術品的絕對是萬萬里挑一。我看到大家拿著的很多自以為是“寶”的東西,實際很多都屬于民俗粗糙的范疇。

 

  我估摸著,我的上述觀點會被很多人否定。但我相信,王世襄先生一定會認同這一觀點。我借此機會說說也就罷了。

 

  人生最高的生活境界,在于格調和品位。人們都向往文人生活,而王世襄先生的生活情趣,是文人生活的典粹。

 

  古琴,中國士大夫文化中高雅曠逸的象征,在王先生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王先生收藏有從唐代至清代不同風格的幾張古琴。對于古琴的精神內涵,他更有深刻的理解。

 

  他對古琴的認知和喜愛可以從三方面來說,第一是對古琴作為古代樂器和古代藝術品的認知;第二是對深奧的古琴文化的認知;第三是對古琴演奏的認知。在此三方面,王先生都做出了貢獻。以第三個方面來說,王先生雖并不怎么彈琴,但他做出了一個重要成就,即與管平湖一起對嵇康的《廣陵散》古譜進行了考證整理。《廣陵散》構制恢宏,是古琴曲中名傳樂史的作品。王先生是在被打成右派的最困難的時期,在古代音樂研究所將此曲的承傳關系考證出來的。

 

  不必說很多冠冕堂皇的話,我想舉小例來說說王先生與古琴的逸事。

 

  “文革”動亂結束后的七十、八十年代,百廢待興,在中國大陸學彈古琴的人寥寥無幾,甚至沒有多少人對古琴感興趣,可以說是荒漠一片。但就在那時,王先生和夫人袁荃猷—古琴名師汪孟舒先生和管平湖先生的真傳弟子,從各個方面對瀕危的古琴文化傾注了很多心血。他們研究并參與制作了古琴專用的琴桌,并接待海外來訪的琴家。每逢這種活動,王先生都興奮異常,讓我幫著一起在家中準備飲食和接待來客。有一段時間,他們夫婦曾頗下心思研究制作保護古琴的琴囊,使之具備護琴功能,從藝術上能與琴體和諧,當時考慮過各種織料,包括采用緙絲以及不同工藝制作,甚至為此還曾詢問過中國古代服飾專家沈從文先生,另外他們還研究過制作絲弦。

 

  再后來,古琴文化在中國開始出現復興的跡象,兩位老人對此寄予了厚望。他們對一些初制作古琴的斫琴人給予支持和鼓勵,向他們傳授關于古琴的知識和制作方法,還曾參加過為不同琴家特制古琴的評比展示活動。

 

  但是到了八十年代以后,隨著經濟大潮的興起,經濟上變好了,玩兒古琴的人也多起來。按說,這本應是件好事,可也不知怎么的,古琴活動變“味兒”了,慢慢地出現了兩個不好的趨勢,一是把古琴當作附庸風雅的道具,用它來撐門面和拔高自身形象;二是一些人利用古琴牟利,本來最不商業化的古琴,也變成了賺錢的工具。

 

  有一次,王先生熱情地參加了一個古琴評選活動。他為選出的十張古琴一一題寫了琴名,并由一位篆刻家鐫刻在琴上。未成想這十張琴沒過多長時間就被明碼標價,借著有王先生題字題款的噱頭給賣了。主辦方事先并沒有告訴王先生,事后也沒再理會。直到一兩年后,王先生因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著實為此煩悶了一陣子。他告訴我,這些琴的制作并不都是很好,他只是為了鼓勵制琴人,才為其構想了琴名,并認真題寫。這件事之后,我發現,這種商業化現象愈加嚴重,令人傷心不悅。

 

  彈琴的形式,王先生一直認為古琴文化高深邃雅。古琴的音量非常小,不同于其他適合為滿場聽眾演奏的樂器,它更適宜在文人之間表達思想,交流心靈,多是三兩知己,在安靜的文會雅集中彈奏,這在許多傳世的古代繪畫中都有體現。

 

  (連載十五)

 

  (原標題: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編輯:付裕

關鍵詞:古琴 先生 王世襄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本素人黑人视频 |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观看 | 亚洲综合国产偷自区第一页 | 伊人成综合网开心五月丁香五 |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不卡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