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鐘秉林: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趨勢和路徑
編者按:
由北京師范大學主辦、北京市第十二中學等單位承辦的“第二屆京師高中教育高峰論壇”日前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鐘秉林在論壇上作了題為《我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趨勢與挑戰》的報告,從整體上闡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動因和挑戰、趨勢和路徑。本期我們編發報告內容,以饗讀者。
中國統一招生考試制度建立于新中國成立之初,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曾經一度中斷,后又重新恢復。中國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恢復和完善,不僅為眾多學子提供了繼續深造的機會,同時也拓展了社會流動的通道,對中國的教育乃至整個的經濟社會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客觀而言普通高等學校入學考試是迄今為止社會公信力最高的國家考試,不僅最大限度地維護了教育水平,而且為后來陸續實施的一系列國家考試,如公務員考試、各類專業人員考試等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實踐,以及促進高等教育公平的時代呼喚,已經成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動因。
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動因和挑戰
動因和挑戰一:
高考招生制度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現實需求
首先,不能很好地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現實需求。現行高考招生制度是在精英化高等教育階段建立的,其目標要從眾多考試中選拔少數優秀人才,對他們實施精英教育。因此錄取學生時嚴格堅持學術標準,堅持“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在實現人才選拔的同時,也達到了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的目標。我國從1999年開始急劇擴大招生規模,2002年邁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階段,高校入學機會已不再是社會稀缺資源。在這樣的背景下將每年一次的高考成績作為高校錄取的唯一依據,面臨越來越多的質疑。一方面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高校分層分類顯著,僅用高考成績難以有效滿足不同類型高校的人才選拔需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斷提高,已經可以考慮在部分高職院校實行注冊入學,在本科和專科層次實行全國統一高考的必要性也值得商榷。
其次,不能很好地適應科學選拔人才的現實需求。經濟社會發展對培養創新人才的迫切需求給高考招生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戰。從考試來看現行高考偏重考察學生的一般性、程式化的知識,而難以考察創造性、批判性等創新型人才必備的能力,更難以考察社會責任感、道德品質、團隊精神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從招生來看將高考成績作為錄取學生的主要依據或唯一依據,使那些具備特殊稟賦,但高考成績并不理想的學生,大都難以獲得升學的機會或失去了享受高等教育資源的機會。雖然目前已在90所大學實行自主選拔錄取,也稱自主招生試點改革,2012年實際錄取學生逾8萬名,但不論是自主招生的規模還是試點高校考核評價內容及方式,都難以保證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脫穎而出。
同時,也不能很好地適應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現實需求。中國基礎教育的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管理制度等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對包括高考招生制度在內的各類考試評價制度提出了相應的改革要求。近年來中小學課程改革推進困難,應試教育傾向嚴重,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健康狀況下滑等問題日益凸顯。在反思基礎教育本身的同時,許多人將此歸咎于高考招生制度,認為高考招生制度是應試教育的根源,學校的辦學行為、教師學生的教學和學習行為等都受其調控,只有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基礎上,基礎教育改革才能不斷深化。
動因和挑戰二:
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遭遇嚴峻挑戰
一方面,在實施過程中部分背離了制度設計的初衷,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不斷遭到侵蝕,招致公眾和媒體的抨擊。比如高考加分政策設計初衷是為了拓寬特殊人才的升學通道,但實際操作中由于加分缺乏統一標準、信息不透明、監管不力等原因,導致加分政策近乎失控,為一些人謀取不正當利益提供了便利。類似問題在高校自主招生和特殊類型招生等多個環節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嚴重沖擊了高考招生的社會公信力。
另一方面,新情況新問題不斷產生,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面臨新的挑戰。比如改革開放使一些城市的非戶籍人口急劇膨脹,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異地高考”問題逐漸凸顯。又如由于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水平的差異,省際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考錄取率以及高考錄取分數線差異依然較大。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少數民族等弱勢群體的入學機會均等問題。尤其是享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問題更加突出,由此導致“高考移民”等違背教育公平現象的產生。
動因和挑戰三: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面臨嚴峻挑戰
首先,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呈多樣化趨勢。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和體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增多。不同群體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表達了各自的訴求,提出的觀點和建議體現了不同甚至是相悖的價值取向。有的希望通過改革增強人才選拔的有效性,有的希望通過改革促進入學機會均等,有的希望通過改革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還有的希望通過改革讓孩子進入好的大學。顯然這種多元化的訴求,一方面增強了改革的驅動力,使得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勢在必行,另一方面由于目標訴求差異很大,價值取向各不相同,難以形成改革的共識和合力,加大了改革推進的難度。
其次,高考招生制度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高考招生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為高等學校提供甄別和選拔人才的依據,但實際上還肩負著更多的社會功能,比如許多考生旨在通過這一渠道,改變個人和家庭的命運,特別是對廣大農村考生來說,高考是跨越城鄉二元結構的主要通道,高考招生制度成為社會流動的階梯,關系著社會穩定和公正。
編輯:羅韋
關鍵詞:高考 招生 改革 考試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