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求解“農貸難” 關鍵看銀行
相關風險及“成本高、收益小”等現實,不能也不該成為農貸難的理由。求解農貸難,還在于銀行要打破慣性思維,不要被習慣性難題絆住腿腳,而要在思維創新和路徑創新上下功夫
最近,有關農村金融改革的話題令人關注。半個月內,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全國農村金融服務經驗交流電視電話會議上,國務院領導分別對金融支持“三農”發展作出明確指示,要求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積極鼓勵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國務院辦公廳還發布了《關于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這給破解長期存在的“農貸難”帶來了強大的政策動力。
“農貸難”究竟難在哪?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還是風險問題。構成農貸風險的要素很多,除了缺少法律法規認可的質押物,還有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經營風險以及信用風險等。這些風險,經過長期反復的強化,已經固化在農貸鏈條的各個環節,致使多年來無論各地怎樣呼吁求解,“農貸難”就像一道無形的鴻溝,始終難以跨越。
自然風險,是農業生產的天敵,無法避免。但自然風險有基本的發生概率,一般不會連年降臨在某一地區、某一農場、某一農戶,加上農業保險逐步普及和技術進步日益加快,農業減災抗災能力正越來越強。
市場風險,是任何市場主體都必須面對的考驗。但農業風險由于產品的基礎性和周期性,反倒使農業的弱勢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優勢,它的風險可以準確預判,最多就幾個月,上半年虧了,下半年可以賺回來,很少像其他行業或產品一虧幾年甚至多年,而且風險周期難以預測。
經營風險,是傳統小農業的一道難關,靠天吃飯、只憑習慣、不問市場。但現在大批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組織正在成長壯大,他們的經營理念、經營能力、經營手段與傳統小農業有了明顯區別,他們正在成為農業經理、農業商人、農業企業家,抗御風險的能力更強。
信用風險,即使在傳統小農社會,因為熟人社會和家族關系,農民對“面子”等信用指標也很在意,欠債還錢、父債子還等就是傳統農村信用的寫照。何況現在有貸款需求的基本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專業組織,他們的經營基礎更好、維護“面子”的能力更強、信用風險程度更低。從農村貸款實踐來看,多年來很少發生農戶惡意欠款的事。
再看質押擔保,農民缺少質押物是事實,但多年來中央一直要求加大金融支持“三農”力度,具體政策中也對林地抵押、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等有過明確要求,今年又進一步提出要制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管理辦法,慎重穩妥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試點等,只要堅持改革創新,質押物難關并不難過。
科學分析可以看出,農貸風險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嚴重。可為什么農貸總是那么難呢?要害在于農貸是小本生意,成本高、收益小。
農戶貸款額度小,通常在20萬元至50萬元,以一戶貸款30萬元為例,得100戶才夠得上一個3000萬元的大戶,而銀行每筆貸款都得有一名客戶經理,程序、成本與幾千萬元、幾億元的客戶相差無幾。基于這點,銀行才放慢、放緩乃至停下了下鄉的腳步。
但這些都不能也不該成為“農貸難”的理由。從市場角度看,農村金融業是巨大的市場,雖然單筆貸款小,但總額并不低,小本生意賺大錢,這也是一些后起的商業銀行積極開拓農村市場的緣由;從社會角度看,沒有農業的穩固基礎,其他行業也缺少穩固發展的基礎,作為國有企業的商業銀行在這方面更應該拿出擔當、負起責任,不能“只揀好的吃”。
所以,求解農貸難,還在于打破慣性思維,不要被習慣性難題絆住腿腳,而要在思維創新和路徑創新上下功夫。比如,在金融產品創新上,別總是設計了一款農貸產品就等著客戶,許多客戶有別的要求,可否根據農戶需求設計產品呢;比如,在農村金融創新上,僅靠幾家銀行解決不了千家萬戶的農貸需求,這就需要在支持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金融合作社、金融互助組織建設等方面采取更有針對性、實用性的辦法措施,等等。總之,真有了改革創新的勇氣,就真有破解農貸難的路徑與辦法。
編輯:羅韋
關鍵詞:風險 銀行 農貸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