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千方百計把實體經濟搞活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和“本錢”。只有千方百計把實體經濟抓實抓好,就業才能有保障,消費才能有基礎,金融業發展才能獲得可持續的“源頭活水”,我國才能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眼下,最緊迫也最能見效的工作,就是要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增加便利。
本期“經濟日報 中央電視臺聯席評論”關注話題——千方百計把實體經濟搞活。
新公布的3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結束“三連降”,較上月回升0.1個百分點,但不少人心里仍感到沉甸甸的。
據統計,今年3月份PMI報50.3%,同上月相比,生產、新訂單、新出口訂單、采購量、原材料庫存、產成品庫存、進口、從業人員和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都略有回升,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表現出一定的擴張態勢,市場正在向好的方面變化。但也要看到,積壓訂單、購進價格等指數在回落,其中購進價格指數回落最大,幅度為3.3個百分點,這表明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不小,實體企業經營壓力很大。
制造業PMI是國際上通用的宏觀經濟重要先行指標,其數值變動反映了經濟運行中的積極變化,也從一個側面提醒我們要對當前實體經濟面臨的突出困難高度重視。
生產經營成本較高,是困難之一。盡管“營改增”、行政審批改革的持續推進,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實體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但用工成本上漲較快、融資成本繼續高企,使得部分企業負擔仍然較重。從4月1日起,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多地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其中,上海月最低工資標準已經達到1820元。最低工資變化反映了勞動工資水平上升的大趨勢。一項覆蓋375家珠三角制造業企業的調查顯示,今年制造業工資增長幅度將達到9.2%。即使如此,年初仍然有很多制造業企業招不到工。工資上漲自然是合理的,但它會對企業經營造成影響也是實際情況。與此同時,融資難、融資貴依舊,并表現出了新的特點。不少中小企業反映,一些“業務創新”給銀行帶來了便利,卻增加了企業負擔。比如,貸款不給現金而給“承兌匯票”。一些急需資金的企業為了把匯票“花”出去,只能到中介機構加幾個點的手續費來兌現。從五大國有商業銀行2013年年報中也可看到,其日均凈賺23億元,主要來源于利差,這從另一層面反映了實體經濟的融資負擔。此外,土地、水、電等成本呈趨勢性上漲,也“吃掉”了企業不少利潤。
實體經濟成本高,再加上全球需求下降,發展自然就會乏力。今年1至2月份,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11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最近,工商總局發布的《全國小型微型企業發展情況報告》也顯示,有46.84%小型微型企業反映市場需求不足、產品銷售困難,58.08%反映市場競爭壓力加大,23.74%反映訂單不足。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和“本錢”。今年國內外經濟形勢相當復雜,只有千方百計把實體經濟抓實抓好了,就業才能有保障,消費才能有基礎,金融業發展才能獲得可持續的“源頭活水”,我們才能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千方百計把實體經濟搞活,眼下最緊迫也最能見效的工作,在于搞好“一減一增”。
“減”就是降低成本。勞動力等很多成本上升是剛性的,沒法控制,降成本只能從減掉企業不必要的負擔入手。比如,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清理非稅收費,深化“營改增”試點改革,為市場主體松綁,減少企業稅收和交易成本。又如,通過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等措施,降低企業融資門檻和成本。
李克強總理4月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了進一步減輕稅負、助力小微企業成長的措施,這是非常有針對性的重要部署。從數量上看,小微企業是實體經濟中的“大頭”;從地位上看,小微企業是促創業、保就業、活躍市場的生力軍。小微企業負擔輕了,生產經營狀況好了,整個實體經濟也就“活”了。
“增”就是增加便利。加快落實“法無禁止即可為”,把制約民間投資的“彈簧門”卸掉、“玻璃門”打碎,鏟除制約企業兼并重組的體制機制障礙,釋放各路資本投資實體經濟的活力;適應國際市場的新變化,研究實施鼓勵進出口的具有戰略性意義的新舉措,實施更加統一規范的通關便利措施,為實體企業進行進出口活動、“走出去”創造更好條件。
編輯:羅韋
關鍵詞:實體 經濟 企業